我的實驗室partner 是個猶太小姐,有一次週三,我們做完實驗,得找時間把實驗報告寫完,趕在下週三前交出,我們協調時間,我提議週五晚上,因為我丈夫可以回來幫我顧孩子,白天的話,我得帶孩子出門,無法專心討論報告,不然就得等週末。猶太小姐毅然決然地說,週五晚上絕對不行,因為猶太人週五晚上不工作,這是教規。我反問:「上班怎麼辦?週五晚上絕對不加班嗎?」她說:「絕對不工作,一定會和老闆說明,如果趕東西的話,就會協調週六來公司做,但是週五晚上肯定留白……」

如果約週末討論報告,一定要等太陽下山以後,她才能出來搭metro、公車,因為這也是教規,哇!和猶太人當同學,才知道他們的規矩這麼多……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做物理實驗時,和我同組的巴基斯坦同學居然在眾目睽睽之下,開溜了!

    實驗六點開始,通常有三個小時的時間,大家都會盡量在三小時內做完,好早點回家。照例,老師會先開始講解實驗過程,有些同學專心聆聽,有些心不在焉,這也算是全世界所有學校的常態,總不可能人人都是認真的學生。    

    老師講解完後,和我同組的巴基斯坦同學開始詢問這次的實驗報告換誰寫,其中一個大陸同學認領這次的實驗報告,接著,最奇異的事情發生了!巴基斯坦同學得知這次不是她寫報告,她居然說:「I got to go!」轉身、避過老師的目光、快步消失在走廊另一端,留下我和其他錯愕的大陸同學,我們三位彼此互看一眼,眼裡滿滿的不以為然、和對巴基斯坦同學這種不上道行徑的不諒解,只消這一眼,無需人類學家的考古認證或基因學家的實驗鑑定,便能證實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中華兒女啊!從彼此交換的眼神中,我們產生莫大的默契連結,瞬間都知解對方要傳達的意涵,此時真是無聲勝有聲!

    眼神交流完後,四川辣妹子首先開罵:「就這麼走掉!當我們好欺負啊!她不參與實驗報告的討論,連實驗都不做,只想撿現成的分數喔!」山東同學安撫她的情緒:「趕緊做吧!反正我們都得做,她不做,是她家的事!」如果能像巴基斯坦同學那樣,便有分數的話,我也要!我家中還有個嬰兒等我回去餵母奶呢!誰不想早點回家呢?但做事情怎麼如此不負責?也不怕被同組的同學議論,真有種!

剎那間,我們像抵禦外侮般地,眾志成城,合作無間地把實驗準確、確實做完,彷彿要告訴走掉的那位同學,她實在微不足道、可有可無啊!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四,我丈夫陪同張先生去開condo會議〈關於什麼是condo,請參閱部落格文章「什麼是三間半?」〉,簡單說,condo會議就是台灣的大樓住戶會議,住戶們一塊討論居住的大樓管理費該如何花,大樓主體外觀哪些要維修等等。張先生是我好友詩晴的老公,因為他不會講法文,我丈夫是去當翻譯〈在魁北克,許多condo會議都以法文進行,因為一個大樓可能有六戶到九戶居民,只要住戶裡有這裡當地人,不論人數多寡,都得以法文進行,這也是為何我丈夫得當張先生的翻譯。因此法文不夠好的朋友,移民魁北克還是考慮居住有電梯的大廈、雙拼的房子、或獨棟房子,因為這些都不用開煩人的住戶會議。〉

    會議進行將近兩個鐘頭,我老公回家後,告訴我當時的情形。

那天會議,有一位住戶〈他是位退休律師,以下簡稱「律師住戶」〉被褫奪投票權,因為他在頂樓加裝天窗,導致整棟大樓的屋頂逐漸出現漏水的跡象,於是大樓住戶請工人去修天窗,這位律師住戶很不爽地放話:「誰敢碰我的天窗,我就告他!」其餘住戶〈除了張先生外〉認為律師住戶先未經大家同意,擅自加裝天窗,破壞整個屋頂結構,已經夠令人不爽了!眾人已不追究他的法律責任,只想用共同經費修理屋頂,居然惹來律師住戶要狀告他們,於是他們心一橫,決定一不做,二不休,聯手控告律師住戶,要他支付全數修屋頂費用〈約加幣三萬多元〉,外加訴訟過程中所有的律師費 ,全數約五六萬加幣。

律師住戶當然不會乖乖被欺負,他也反過來控告這些住戶,呈現互告狀態。而因為律師住戶被整棟condo控告,其餘住戶擔心有利益衝突問題,因此在住戶會議中,律師住戶被褫奪投票權:關於condo的一切,他都無權發表意見或參與決策過程,直到法庭有了判決為止。

以上這些來龍去脈,只是當天會議重頭戲上演前的「前情提要」。

    會議開始,是一來一往的爭執,隨著眾人不滿情緒激昂為團團的怒火後,互相指控漸漸變成你來我往的互罵、詛咒和叫囂。其中一位退休老頭對律師住戶表現出極端的不滿,原先的團體戰轉成這兩個老頭的單挑戰……他們越罵越激烈,到這種程度,已不大需要我丈夫翻譯,是人都看得懂他們在吵架了!我丈夫偷偷和張先生說:「他們現在連法文的三字經都出來了!」張先生當然也就在旁,顯出中立狀態。沒想到,東西文化差異太大了!亞洲人覺得中立,應該會被吵架的當事雙方視為一種善意和厚道,可惜熱情的法國人,並不如是想!他們覺得中立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僥倖心態,於是退休老頭一股火沒處發,連帶對張先生大罵:「你這種中立態度,簡直就是被律師住戶洗腦了!你這沒用的傢伙!」〈當時這幾句話是法文,以上翻譯成中文。〉張先生被罵得很不是滋味,也覺得這退休老頭人品太差,更覺得這些自認有高檔文化的法國人,都是些偽君子,表面上說是為了condo好,其實各懷鬼胎,大家都想從律師老頭身上多卡點油,如此便有多點經費把屋頂修得美輪美奐。這令我遙想起,滿清末年,列強侵略中國,不論英法聯軍、八國聯軍等等,大概都是用同樣的心態和手法,果真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天早晨,我帶女兒進幼兒園後,一定會陪她進教室,引導她和教室內的三位老師,以法文、 英文分別道過早安和問候,我才會轉身離開。有些家長,實在趕上班,匆匆地把孩子帶進教室後,和老師揮揮手,便離去。

今早,我一如往常,陪女兒和老師們問安,此時,另一位家長和孩子進入教室,我隱約記得這孩子有些羞澀,老師和她打招呼,她都是含糊帶過或僵著一張臉,不過今天情況有異,老師和她打過招呼後,老師堅持這小女孩要回應「good morning!Bonjour!」,老師循環式、不間斷地說:「Bonjour, Natalie!」女孩沒反應,一雙大眼空洞地瞪著老師,老師又重複講了三到五次,孩子聞風不動地杵在那兒。

老師不忘笑,視線凝在女孩的臉孔上,又一次:「Bonjour, Natalie! 」女孩有些動搖,欲言又止,連我都為她捏把冷汗,看來,這孩子不回應的話,老師不會輕言罷休。過了五分鐘,其他家長又陸續送進他們的孩子,他們都目睹這一幕,有些笑笑,有些默然,沒人有反應。時間的鐘,滴滴答答地響,彷彿鐘擺也進入慢動作重播的模式,周遭瀰漫風雨前的寧靜,我都受不了這僵持的場面了!很想上前替那女孩說聲Bonjour! 唉!打個招呼不就沒事了?如果在台灣,其他老師看場面這麼僵,或許會上前說:「Natalie,你乖,和老師打招呼吧!」或有慈悲心的家長看見這一幕,可能挺身而出,為孩子解圍:「欸,孩子還小,慢慢教,沒關係!」,但這裡的家長和老師都沒有難為情的氣氛,他們似乎覺得老師在教導這孩子,應該放手,場面全權交給老師。

老師沒有收手的意圖,女孩終於明白彼此的處境,和老師要傳達的意思,她幽幽地說聲:「Bonjour!」我的冷汗終於不冒了,女孩和老師僵持的當下,我擔憂的是,這孩子可能要得罪老師了!再這樣下去,老師豈不是沒台階下?然而,老師的考量不是這些,她想的是,此時此刻,我要讓她懂「禮貌」,最後,女孩如老師所願,道出早安,老師是放鬆、放心的快樂,她沒有「這孩子當眾不給我面子」的穹迫感,我似乎多慮了!

在台灣總是強調要效法國外「愛的教育」,可是我在國外,看到的教育並不是台灣理想中的「那麼軟式」的教育,加拿大的教育「該硬的時候,還是會硬起來!」規矩還是得遵守的!我在上college的英文課時,有位同學沒帶原文課本,就被老師當場趕出教室!當時不可思議的奇異感籠罩著我因驚駭而有些僵硬的身體:不是國外都講人權嗎?這樣當面直接的喝斥,不顧同學的自尊心,老師不會被告嗎?如果在台灣,可能這樣的情形就要上新聞或家長會找立委到學校開記者會,或向人本教育基金會舉發……台灣人好像太緊張了!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居住的島上的超市,通常開到晚上十點,我很慶幸超市能開到這麼晚〈當然無法和台灣相比,台灣有些超市還二十四小時營業,不過能開到晚上十點,在步調緩慢又不夠積極賺錢的加拿大,已算罕見的奇蹟了!〉,有時候出門辦事情,繞經超市,還能順道買完東西再回家。

後來我從丈夫口中才得知目前超市能開到晚上十點,也是超市業者和政府打官司後的結果,據說社會主義立國的加拿大,非常注重勞工階級的福利,曾經規定魁北克的超市週一到週三只能營業到晚上六點,週四和週五到晚上九點得打烊,週六只能開到下午五點,週日休息。週日一定要休息,是基於魁北克天主教的教義,因為天主教認為上帝用七天創造世界,第七天必須要rest,因此所有員工都不能在週日上班,於是立法規定只要週日營業的超市都違法,必須勒令停業,超市老闆自然不喜歡這樣的法律,這可讓他們的荷包大失血,超市不營業的時候,最大的受益者是depanneur〈法文:雜貨店〉,因為他們通常從早上八點營業到晚上十一點,無法去超市買東西的顧客都回流到雜貨店消費。

後來魁北克幾家大型超市受不了營收不見起色,聯手和魁北克政府對上,上法庭打一仗,這些超市聯手控告加拿大政府的這項措施不合法,判決結果是超市這方打贏了,因此魁北克的超市現在都能開到晚上十點,消費者也不用愁了。

我了解這背後過程後,最大的震撼是民間企業真的能藉由司法戰勝政府,這在台灣,好像不常見啊!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朋友的兒子九個多月大,正愁找不到托兒所,我朋友無法安心返回工作崗位。這一天,當她向我說出這個煩惱時,她的視線落在櫥窗內的紅底花色的高腰細肩洋裝,而我則在一旁七手八腳地拆開磨牙餅乾的包裝,急忙塞了一片餅乾在兒子胖呼呼的小手內。

「我打算找個中國的私人保母到家中照顧,這樣省去接送孩子的時間,而且一對一的照顧,會比較完善,孩子也不用適應別的環境。」我聽,我思索,一時還得不出結論。

「前天報上有則新聞,關於托兒所把孩子弄丟的,你知道嗎?」

「我不知道,是什麼情形?」

朋友開始認真播報那則新聞,有個魁北克家庭把孩子送去一個family daycare,第一天放學,爸爸去接孩子,發現孩子不見,老師們這時卻緊張地反問家長,不是剛剛有人接走了嗎?爸爸相當訝異和著急,否認連連,校方眼見失職惹出大禍,便扯謊:「小孩自己不願意待幼兒園,先行離開!」在這緊要關頭,爸爸沒時間和校方瞎扯淡,便衝出幼兒園,四處尋找,神奇地,在幼兒園旁的公園沙堆裡,找到小孩,天真的孩子在沙堆裡玩了一個多小時,幸好沒被拐騙、沒有下落不明。

於是家長追究責任,慌亂中,校方開除那名老師,並說已將失職的老師革職,一切程序無瑕疵,家長認為校方應該做出更有擔當的處理,校方卻說:「We cannot do it better! 」一副死豬不怕滾水燙的態度!飽受委屈和驚嚇的家長決定一狀告上法庭。媒體得知這消息,大肆報導,這家幼兒園內的家長們紛紛將孩子轉校或退費不讀,不一會兒時光,校方失去一大筆財源,憤而轉告失蹤孩童的家長,控告的理由是他們讓媒體知道這項消息,導致他們財務損失,這些損失必須由這位家長賠償……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日,和一位印度媽媽一起外出,她的女兒現在十八個月,正愁幼稚園排不上位子,卻又擔心孩子這麼小,就上幼稚園的話,可能抵抗力弱,常常生病,於是那天在咖啡館,她對我說出她的煩憂。

她問我,在家是否都和女兒說中文,我簡略描述女兒在家說中文和台語,偶爾講一些廣東話,在學校則都學法文和英文。我也鼓勵她和她女兒在家時,以Hindi交談,因為一旦上了幼稚園,小孩很快就會英文、法文朗朗上口,上小學後,如果家中不說母語,在學校、日常社會中,將以極快的速度遺忘母語,長大後,就再也不習慣說母語。

當我講完這番話後,印度媽媽臉上有大大鬆了一口氣的放心,而我的這番體悟,並非我的獨創理論,我也是向別的資深東方媽媽取經,請益得來。我曾請教一位新加坡媽媽,她移居蒙特婁二十幾年,兒女的中文、英文、法文都相當流利,成長過程中都曾參加校際間的法文、英文寫作、朗誦比賽,也曾在周末的中文學校參加中文演講比賽,她耳提面命地說:「一定要讓孩子在家說母語,既然居住在國外,外語根本不用擔心沒環境練習,家庭就是母語練習的最佳環境,如果在家都不說母語,還有其他環境可以練習嗎?」我對她的話,謹記在心,畢竟她們家的孩子可是活招牌呢!

我在蒙特婁認識許多東方家長,我們幾乎從孩子一出生那一刻,就覺得自己有使命讓孩子牢牢記住和理解中華文化,另一方面,卻又怕孩子的外文不若當地人流暢,辜負移民的身份。台灣的家長擔心孩子的外語不夠好,移民的家長擔心孩子的中文不夠好,不止台灣家長辛苦,其實國外的家長也不輕鬆。東方家長對孩子的學業總是比西方家長多好幾分牽掛和責任,這就是東方家長的使命感。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女兒完成報名托兒所手續的當天,園長曾提起「家長會」這個組織,並鼓勵家長們參與家長會的會議,規畫討論學校的活動。這個家長會共有五位家長,他們分別是一個會長、一個秘書、三個會員。

女兒剛開學那陣子,我很想參加這個會議,想多認識這裡的家長,建立一些社會網絡,可惜前幾次時間配合不上,好不容易趕得及參加第四次的家長會會議。家長會會議假小朋友上課的教室開會,我比預計開會時間提早十五分鐘到,我原以為會有大批家長參與,有趣的是,我居然是家長會固定五位成員以外,唯一參加的家長。

會長是來自法國的Christina,她有五個孩子,最大十一歲,最小兩歲半,是個增產報國的媽媽,另一個家長〈我忘了她的名字〉是個當地人,另外兩位家長分別來自委內瑞拉和印度,印度媽媽原定居美國,後移民加拿大。

會議由園長主持,園長先報告這次會議討論的主要議題,其中第一項就提到Nancy 老師離職,已經聘請一位新的中國老師,有位家長就提到為什麼學校老師流動率這麼高?園長解釋因為這裡法令嚴格,必須讀完幼兒教育一年相關課程並取得證照,還要有幼兒教育相關工作三年以上的經歷,才是可以聘請的合格老師,聘請之後,還得老師待得住,有些老師因個人家庭因素,例如兒子常常生病,得常請假,留在家照顧兒子,變得無法兼顧家庭和事業,只好離職,有些剛大學畢業的老師也待不住,因為工作一陣子後,發現幼兒工作和自己的志向不符。總之,待得住的老師不多,我女兒的老師每個月都是新面孔。

印度媽媽還提議要辦傳統服飾大會,雖然在這裡讀書的小朋友都是加拿大籍,不過他們的原生家庭可能來自各國,例如媽媽是台灣人、爸爸是印度人之類的,學校會在當天請每個小朋友穿戴父母或曾祖父母原生國籍的傳統服飾,並在頭上的皇冠貼上該國家的國旗,家長會的這五位媽媽會製作一份超大地圖貼在公告欄,請家長們把孩子的國旗貼在該國家的地理位置上,讓小朋友們一目瞭然,對文化、地理有基本的認識。

魁北克家長居然很落寞地說,她不知道該給她孩子穿什麼傳統服飾,還開玩笑地說,就讓孩子在衣服上貼楓葉吧!我原本很羨慕她的孩子:豈不是可以穿法國宮廷服裝?像以前在台灣的卡通「凡爾賽玫瑰」,裡面的服飾都是小女孩夢寐以求的公主裝呢!後來思索一番這家長的回答,聯想到魁北克省獨立事件,才驚訝於我的駑鈍和天真!魁北克人的國族認同就是不認同加拿大、也不認同法國,他們覺得他們之所以為魁北克人,就是他們既非法國人、更非加拿大人。於是我靜默一旁,沒有八卦地聳恿她幫孩子穿凡爾賽玫瑰的宮廷裝。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產後三天,我住院時的餐點分別是義大利麵、水果、優格、起司三明治、冰牛奶、冰果汁,關於這麼西式的菜色,我並不訝異,在我懷孕時,曾請教移民班的華人媽媽們,生產完醫院都提供些什麼餐點,她們說:「醫院當然沒有華人的做月子餐,基本上就是平時西式餐廳有的菜色……而且你脹奶很不舒服時,即便你還在做月子,不能碰生冷的食物,護士叫你從冰箱中拿出冰的包心菜冰敷胸部……」這些熱情媽媽們的「行前教育」,讓我對住院的吃食有心理準備。

護理站的功能是接受你的按鈴服務,假如你有餵奶的問題,按鈴後,護士會出現在你的病床前,輔導你餵奶,輔導完〈通常約十五到三十分鐘〉,他們便回到護理站工作,你得獨自和寶寶共處一室,餵奶、換尿布都得自己來。從寶寶出生後,「睡眠不足」是所有產婦都必經的歷程,然而醫院每三個小時就準時叫你起床餵奶,這種「morning call」服務,卻讓我哭笑不得!

有一晚,大約凌晨三點多,我在睡夢中被搖醒,一睜眼,看見剛剛凌晨十二點多親切地教我如何餵奶的護士,我以為有什麼緊急狀況,她卻指了指寶寶,叫我要餵奶,我有點起床氣地說:「但寶寶在睡覺啊!等下再餵吧!」話畢立刻闔上眼,心想這樣也許就可以賴掉,我也能多睡一會兒,但她卻又對我一陣用力搖晃,手指時鐘,說:「時間到了,你該餵奶了!餵完奶,除了拍嗝之外,一定也要檢查尿布喔!」不顧睡眼惺忪的我,護士一把將我扶坐起來,服務周到地幫我在腰後墊好枕頭,接著將嬰兒從小床上抱到我的大腿上,我當時真是哭笑不得!我多希望能再好好睡一會兒,那怕僅僅是一小時,也絕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內心也不免抱怨嘀咕:怎麼平常我要約診看病,都不見你們這些醫護人員「服務迅速」……

嚴重睡眠不足的我,以生澀又緩慢的手法,開始幫孩子褪去衣物〈這是此處醫療所謂的「skin to skin」母奶餵法,據說將寶寶衣物脫去,抖擻他們的精神,以防他們在喝奶的過程,昏昏沉沉,這樣就會多吃一點,可以提升每次寶寶吃母奶的量。〉,接著餵奶,護士教導我們每邊乳房至少要餵十五到二十分鐘,兩邊都餵完就得耗掉四十分鐘到一小時的時間,再扣掉換尿布和哄小孩睡覺大約二十到三十分鐘的時間,只剩一個多小時可睡覺,就得再起來餵奶,然後重覆剛剛的過程,可想見,當時我有多疲累。或許是拜這裡的護士如此「辛勤地照顧」,我的奶量很快就來了,我也持續餵哺母乳〈中間都沒有加任何配方奶〉到我女兒一歲四個月大。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定生產的醫院後,醫院通常會讓我們實地參觀醫院,介紹產房、待產房、恢復室、介紹護理站的位置和功能,並且請我們填表格,確認要住哪一類型的病房〈單人房、雙人房、四人房等等〉,如何使用沖洗器沖洗傷口、產後要餵母奶或配方奶等等。有位準媽媽說要給寶寶配方奶,院方還詢問她是否有特殊的生理原因,而無法餵母奶。從我開始上prenatal course〈媽媽教室課程〉,老師和院方都大力鼓吹哺育母乳,但我又有些擔心萬一我的母奶不夠,該如何是好?參觀產房時,我便向護士提出這項疑問。

「不用擔心沒奶,放心!我們一定會讓你有奶!」護士神色自若地表示。

「如果脹奶很不舒服,我們會幫你按摩乳房,而且你只要一生完,就開始每三小時固定起來餵母奶,你的奶很快就會來了!」護士更是胸有成竹地附註說明這項重點。

我原以為這位護士說的「每三個小時餵母奶」,只是一種「理想狀態」,而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不是嗎?應該很少有人這麼準時起來餵奶吧?萬一三小時的時間到了,嬰兒還在睡覺,難道也要把嬰兒搖醒餵奶嗎?

沒想到,這裡的護士真是言出必行!

我記得在這家醫院,所有的產婦從產房推出,進到普通病房後,毫無例外,都是母嬰同室,新手父母得自己餵奶、換尿布,如果餵配方奶的媽媽,也得自己在醫院病房裡,消毒奶瓶、泡奶粉,所謂把嬰兒晚上推回護理站、交給護士餵奶照顧,母親能好好睡一覺這回事,是絕對不會發生!在參觀醫院時,護士常常叮嚀我們:「晚上睡覺也要看好寶寶,醫院曾經發生偷嬰事件,要上廁所,都要把娃娃推床一起推到廁所裡,不能單獨留寶寶在房,下樓買東西最好也帶著寶寶。」由於護士的耳提面命,我決定選雙人病房,有個室友,可以互相照應。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女兒極度熱愛「奇思妙想喜羊羊」這部卡通〈之前的名稱為「喜羊羊與灰太狼」〉,每次看電視,總是要看喜羊羊,我想,應該讓她了解中華文化,多看一些經典原著改編的卡通,例如西遊記,女兒卻不領情,我極盡說服之能事:「孫悟空很好看喔!裡面有很多動物,有猴子〈孫悟空〉、豬〈豬八戒〉、蜘蛛〈蜘蛛精〉、牛〈牛魔王〉、蠍子〈蠍子精〉、馬〈唐僧的座騎〉、人〈唐僧〉等等,你看,動物種類隨便舉例,都比喜羊羊多很多!」

但女兒堅持:「這些都沒有羊來得可愛!」第一回合的說服失敗!

我丈夫聽到這件事,提醒我:「魁北克的公共電視有播放法文版的西遊記,當然主角都是講法文,畫家也是法國人。」丈夫也試圖說服我看這部法國重新製作的卡通,但我卻提不起勁,只要想到法國人能明白中華文化的師徒制嗎?能通曉取經的意義嗎?能明白觀世音為何要饒恕孫悟空嗎?並非我文化歧視,只是西遊記這部濃濃東方味的精典,語言表達不夠精確的話,會讓整部卡通都走味、變調!就算我心中充滿這些疑惑地看完法國人畫出的西遊記,觀後感一定是「豬不豬,猴不猴!」

而我小時候看西遊記卡通或人演的連續劇,樂趣之一就是看孫悟空和別的妖精鬥嘴〈當然鬥法的部分也很吸引我!〉,你能想像孫悟空用法文罵白骨精,能罵出什麼深意嗎?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丈夫的一位高中移民班的同學,是大陸台山人,早年靠蒙特婁的親友,以依親的名義協助移民加拿大,定居加拿大後,他的母親以裁縫為業,克勤克儉地撫養他和姊姊長大,他剛到加拿大時,還只是個十五歲的小夥子,就讀高中的移民班時,和我丈夫是同班同學。他曾對丈夫說:「當時移民,也是因為怕共產黨,所以母親拜託親戚趕緊把我和姊姊移來加拿大,希望我們有比較好的讀書環境!」可能是父親早逝,母親得獨撐家計,這位同學是家中唯一的男人,有著比同年紀男孩的早熟和吃苦耐勞。

高中畢業後,我丈夫忙於McGill大學的課業,和他疏於聯絡。到前兩年,在超市巧遇,又重新聯繫上,探問近況,才知他現在是職業軍人的身份,我覺得挺新奇,在台灣時,總以為移民的不是做電腦、開餐廳,不然就是來加拿大無業、優哉享受生活的有錢人,很少在朋友間聽說有人從軍,畢竟很多台灣男生出國讀書,就是爲了躲兵役,怎麼可能在台灣都不想當兵,出國卻來當兵呢?

那天我到這位朋友家中做客,他娓娓道來從軍的經過。他說:「那時候只靠媽媽賺錢,我大學畢業又找不到工作,實在著急!心想,這樣不是個辦法,得趕緊找個穩定的工作,什麼工作都行!我一位親戚建議我當職業軍人!」他像說著別人的故事般,繼續講:「軍人的福利好,而且薪水不少,畢竟當兵苦,本地人都不想當兵,軍中就推出很多福利措施吸引年輕人從軍!」我望著他眉宇間堅毅的神情、想像在外國人的土地上開展的軍中生活,種族歧視一定更嚴重,不只有glass ceiling,我看連glass wallglass door都有吧!我暗暗佩服他的決心和勇氣……

他又對我丈夫說:「你還記得我們大學畢業那時候,加拿大政府出兵在阿富汗打仗嗎?」我丈夫點頭,「有!你該不會去過那裡吧?」

「我沒去!但是從軍的報名表上,我都填上我的志願是到阿富汗打仗,我怕軍隊不收我,我先表態我願意為國捐軀,哈哈!」好一段移民悲歌!不是所有移民都像台灣綜藝節目看到的ABC藝人,只會屌兒啷噹地「落英文」!或者學學美國黑人的Hip Hop樣:「Hey man! What’s up? 」的德性,這些看似回台灣吃得開的ABC,不見得比文中這位友人在加拿大混得好,因為軍隊的磨練,讓他和不同社會階層的加拿大人當軍中同袍,他的社會人脈比一般人好、法文也因為軍隊的訓練,變得比他其他台山親戚好很多。我移居國外後,才體悟:並非所有移民的,都像那些回台當明星的ABC,更多移民是腳踏實地在過活,渴望融入加拿大社會、和這片土地上的人民一起打拼!

「你猜結果如何?審核我履歷表的白人軍官,看到我寫「想到阿富汗當兵」,對我搖頭,笑著說:『你好歹是大學畢業生,不需要上最前線作戰,有其他更重要的工作可以交給你做!』他們收我以後,我被分配到內勤,做programmer的工作〈他大學主修計算機〉,一直到今天。」聽完他以前的奮鬥史,再看到他現在一對可愛的兒女,我心中替他覺得溫暖又感動!許多早期移民都過著相當辛苦的工作,最近加拿大政府拍了一部關於早期加拿大拓荒、蓋鐵路的紀錄片,紀錄片中揭露加拿大的鐵路都是靠中國人蓋的,當時加拿大政府到中國大力招攬許多人工,用「有工作、肯定移民加拿大」的條件來吸引人,的確有不少中國人因此同意前往加拿大,可惜中國工人們來了以後,才知道是做又辛苦、又賣命的鐵路工,迫於現實的困境,他們也接受了!只是在過往的加拿大社會,他們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該得的正面性歷史評價,而這部紀錄片重新還給他們該有的尊嚴,這部片是否像愛情故事那麼感人,見仁見智,千真萬確的是,我是邊流淚,邊看完這部紀錄片的。我每每想到這些和歷史事件交纏混融的真實移民案例,除了感恩,也佩服這些先烈們的奉獻和付出。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今天放學,我留在女兒學校的後院,和她的老師多聊了幾句。老師說她剛來魁北克省一年半的時間,之前她定居巴黎,老公當時在魁北克省工作,夫妻分隔兩地,不是辦法,於是她搬離巴黎,到魁北克省找工作,最後找到幼兒園老師的工作。

我好奇巴黎的生活是什麼樣貌?她說巴黎人比魁北克人難相處多了,他們沒有耐心聽別人說話,對人總是不耐煩,而且他們很虛榮,常常吹噓自己有兩輛車、一棟大房子、房子裡有一個大花園等等,吹噓這些話的巴黎人,現實生活裡卻只住在一個租來的小套房裡。

當我帶女兒離去時,她的老師還對我說:「巴黎人就是這麼奇怪!別相信巴黎人說的話!」
   

我在college上的法文課,法文老師是黎巴嫩人,法文卻相當流利,她也曾在上課時透露,她不喜歡巴黎,雖然她法文流利,在巴黎永遠也當不成法文老師,因為族裔的關係,還是加拿大公平,會給她機會,讓她當法文老師。

其實我對巴黎人的印象一向不大好,不論從YMCA 法文課的法文老師〈老師本身就是巴黎人,他也受不了巴黎人的高傲,跑來加拿大當法文老師〉、college的法文老師、我女兒的幼兒園老師得來的訊息,都顯示巴黎人很難相處。只是我原以為巴黎人只是比較高傲,沒想到他們也很愛面子啊!會為了面子說起瞞天大謊......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丈夫小時候住過巴拉圭七年,他曾經和我提過一些南美洲的鬼怪傳說和鬼故事,今天要和大家先分享第一個鬼怪傳說。

這是一個南美洲的原住民傳說,巴拉圭的原住民叮嚀他們的小孩,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三點間,絕對不要在森林裡到處亂走,因為光天化日之下,會遇到一個金髮小男孩,名叫Yasy-yatere〈意思就是a piece of moon〉,他見到小朋友,便會上前搭訕,藉故要帶孩子去有趣的地方玩,然後帶孩子到處去玩,玩得忘記時間,小孩最後就會lost in the jungle

以下是Yasy-yatere的模樣,據說在巴拉圭的博物館裡還有他的雕像,
http://atencion.metro951.com/2012/02/13/cuento-chino-yasi-yatere/

http://es.wikipedia.org/wiki/Yasy_Yater%C3%A9

不過,也有另外的解讀方式,因為在南美洲,下午最熱的時候應該要睡午覺,而天氣最熱的時間大約介於十二點到三點,所以這可能是大人怕孩子不肯乖乖睡午覺,而想出的恐嚇傳說。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早上我開車送女兒上學,每天出門,我會將女兒安置在她的安全座椅上,在加拿大規定只要小孩坐在一般後座,兩腳還無法踏到車子內部的底板,就必須繼續坐安全座椅。我熟練地將她放在安全座椅上、繫上安全帶,到校門時,我急忙地幫她開門,解開安全帶,正想要把她一把抱下車時,她大叫:「我要自己下來!我要自己下來!」我不理會她的呼喊,說:「快點啦!你每次都動作很慢!我抱妳比較快啦!」接著一把將她抱下座椅,然後恐怖的事情發生,她不斷地大哭,拗著要自己下車,她說:「我是大姐姐了!我自己會下來,你為什麼不讓我下來?」我一心想把她趕緊送進學校,好回家做事,實在無心讓她慢慢下車!便不理會她的哭鬧,叫她趕快走進學校,結果我走在前頭,她卻在後頭拖拖拉拉,一路哭哭鬧鬧,我打開學校後院的圍欄,在圍欄旁等她,她卻執意不過來,老師聽見她的哭喊聲,馬上對我女兒說:「 What happened ? Why did you cry? What did mom do to you?

我便將剛剛的情形告訴老師,我原以為老師會幫忙安慰我女兒,然後協助將她帶進學校,這件事情就了結,沒想到老師對我說:「She just wants to show her independence. Why don’t you let her get off the car herself? That only costs you 50 seconds, and she won’t cry for 15 minutes! 」老師覺得我的處置方式不妥,認為我應該讓她自己下車,我心想,事情都發生了,那得如何補救?就等下次她還想要自己下車,再讓她自己下車吧!我便對老師說:「So what can we do now? Take her back to the car again and let her get off the car herself?

...........................全文請見 綺莉思散文集"暖暖心光"    https://readmoo.com/book/210163794000101


文章標籤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那天去Diva家烤肉〈詳情請參閱部落格文章「為什麼男人總是那麼笨!」〉,飯後Diva問我:「你知道Kumon嗎?」我搖頭,反問:「那是什麼品牌名稱嗎?」因為這名字聽起來像某種保養品或洗髮精品牌的名稱。

Diva看我一付狀況外的樣子,笑了笑,說:「這是一家公司,他們出小學生的複習卷,你可以和他們訂閱,訂閱之後,他們會固定每個月寄英文和數學的複習卷給你。」

「你怎麼知道這家公司的?」

「我住在紐約的大姑告訴我,她說紐約很多家長都知道Kumon,都幫小孩訂閱。」Diva的老公是英國人,大姑當然也是英國人,這更令我感到有趣,因為住在紐約的英國人幫她的兒子訂閱日本人出的英文和數學的複習卷!日本人出的英文複習卷水準高到連英國人都青睞?不過這也不難想像,因為亞洲人學英文,只是發音比較不正統,可是文法可是學得比老外紮實。

「為什麼你大姑要幫她孩子訂閱?」

「我大姑說,這複習卷設計得很好,她訂了以後,小孩比較跟得上學校進度,而且設計得很貼心,內容幫孩子訂定每週讀書計畫和要做完哪幾頁,家長就不用擔心孩子的複習不夠。」可能很多台灣人覺得國外教育比較開放,比較沒壓力?我本人定居國外以後,覺得並非如此,我也有白人朋友,用很有家教的方式在教孩子,他們也盯孩子的課業盯得很緊,別以為外國人的教育方式都很 casual,這裡的外國家庭管教孩子嚴格的也很多。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週五就是鬼門開了!綺莉思也會應景地在「鬼影幢幢』這個單元裡,分享國外的鬼故事、民間鬼怪傳說!這些鬼故事會在台灣時間每週三晚間八點登出,希望大家喜歡!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接續部落格文章「兩歲娃的面試』〉
過了一個半月後,捷報傳來!主管打電話給我,說有名額可讓我女兒就讀,喜出望外的心情不在話下,隨即和主管約定好某一天,到辦公室完成報名手續。
 

按了電鈴,主管先給我們一份合約書,從第一頁解釋到最後一頁,就花了半小時,然後詢問我們有無問題,若無問題的話,就在合約書最後一頁的下方底線處簽字,她還詢問女兒有無任何食物過敏的問題。附註一提,在加拿大有許多過敏兒,〈請參閱部落格文章「我被警告了!』〉有的孩子不能吃堅果類的東西,如花生,有些孩子一吃花生就會暈倒,有的則是不能吃含有麥麩的食物,主管也嚴正地說,校方禁止家長和孩子帶任何食物來學校,午餐和點心都一律由中央廚房統一供餐,若孩子有任何飲食上的禁忌,校方會請中央廚房特地再做其他餐點取代。

緊接著,她又拿出好幾張同意書要我們簽名。第一章同意書的內容:同意當孩子生病時,校方可使用一些基礎的感冒藥物〈是藥房可買到的常見藥物〉,第二張同意書:同意孩子發生意外時,接受送急診和做輸血等急救措施〈在國外,有些宗教的信徒反對「輸血」這項急救措施〉,第三張同意書:同意付一年三十五元加幣的防曬乳使用費,第四張同意書:同意帶孩子外出散步和參加校外活動,第五張同意書:同意校方幫孩子拍照,並將照片貼在校方的公布欄,然後還有第六張、第七張等等內容,全部都簽完後,我突然覺得校方叫我們簽這些同意書,似乎是醜話說前頭,目的是規避法律責任,若是發生事情,在法庭上,校方應該很站得住腳。

此時,在我的內心深處,我的文化不適應症又發作了,我總覺得校方這種太過公事公辦的態度,甚至過於自保的心態,讓我不由得擔心起來,如果在學校發生突發狀況,他們會先顧及我女兒的安危,或先保障他們的權益?他們真的會善待我的女兒嗎?縱使心中對他們的作風有疑慮、不太敢確定孩子在這是否會安然無恙,擺在眼前的現實卻是要擠進此地的托兒所窄門,真是難上加難,我只能勉為其難地簽下這許多「不平等條約」。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在加拿大的我們,最近都忙著看奧運賽事的轉播,因為我家有一個數位電視盒〈請參閱部落格文章「大愛醫生館」〉,可以接收中、港、台三地的電視台轉播,加拿大本地的電視台轉播也能看到,幸運地,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地區轉播同一場賽事時,他們播報的不同觀點、立場,我丈夫一下班,都鎖定在電視前,如果不想看加拿大電視台轉播的網球賽,他就轉到台灣的電視台看女排或其他賽事,遇到中華台北參賽的賽事,他就格外期待,常常激動地觀賽,我也是如此。

我忍不住問他:「為什麼你不幫加拿大加油?而是幫台灣加油?你不是加拿大人嗎?」

我丈夫愣住,說:「真是個好問題!像我買機票都買華航、長榮,支持台灣的航空公司,可是我每次飛加拿大國內的航班,都不會特地要買加航的航班!」

這好像是許多移民的複雜認同,雖然移居國外,心裡卻老想著台灣!我才剛定居四年,對台灣想念還情有可原,我丈夫已經定居國外三十多年,但對台灣的認同,還是這麼強烈!真耐人尋味!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從我設立部落格後,我每po文章,都會很興奮鼓舞地和娘家爸媽、妹妹弟弟說,但我父親並沒有facebook帳號,因此部落格成立初期,他並無法拿出實際的行動幫我按讚,後來父親為了我還特地在家中申請一個facebook帳號,外加從來不使用智慧型手機的他,也在媽媽和妹妹的協助下,辦了一隻I-phone,很幸運地,我現在有兩隻HTC〈母親和妹妹的手機都是HTC型號〉和一隻I-phone的「鐵定」支持,另有我丈夫的「愛心讚」、我弟弟的「支持讚』和我自己的「基本讚」支持,每次看到部落格文章有這最低消的六個讚,一股窩心讓我的心頭瞬間暖和起來,還感受到家人滿滿的愛和團結,這六個讚將在不同國度的我們緊密地相繫在一塊兒……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加拿大的醫療體系大力倡導準媽媽們參加所謂的新手媽媽課程〈prenatal course〉,通常會鼓勵準爸爸一起響應,這個課程是CLSC〈衛生所〉舉辦,總共四晚,每次約三小時,有時老師會提早下課。

課程開始,我和外子每晚都很準時來上課,很期待上課內容。授課老師是醫院退休的護士,她目前是McGill護理系的老師,在CLSC〈衛生所〉教授媽媽教室的課程外,也負責教導新護士的實習課程,精通英文和法文。第一堂課,老師請每對夫婦自我介紹,要詳細介紹姓名、現在懷的是第幾胎、 之前的懷孕經驗如何〈小孩目前多大年紀?當時餵哺母奶到寶寶多大年紀?〉、剖腹產或自然產等等。

第一堂課的內容像生物課,介紹胚胎在子宮內的發育階段,女人懷孕的生理變化,還拿了女性骨盆的模型輔助說明子宮的位置、子宮的肌理,老師很仔細地都發給我們大量、圖文並茂的講義,供我們作筆記和回家復習,每堂課開頭都有十五分鐘發問時間,針對上一堂課的內容或學生本身想提出的疑問作解惑的工作。第一堂課上完的心得就是老師講課很詳盡,而且以輕鬆幽默的方式介紹真實的生產案例,所以三小時的課不會感到很枯燥。

第二晚,老師很深入地介紹乳房的構造、餵母乳的姿勢有哪些、該如何確認寶寶喝的母奶量足夠、如何增加奶量、擠奶器的選購〈講桌上擺滿各式各樣的擠奶器,老師就像購物台的〉。

第二晚的下半堂課,老師請我們先移駕到另一間教室,請我們小組討論,我以為他們都會熱烈踴躍發言,沒想到課堂尾端,播放了一段醫生教導餵母乳的「撇步」的影片,我覺得太寫實了,都有點替影片中那位示範的媽媽感到害臊……

第三晚,邀請一位營養師來分享孕媽媽該如何均衡飲食,該做哪些產前運動以利順產、介紹產後瘦身運動,當時我懷孕已經五個月了,才學到這樣的知識,我赫然發現,對照營養師調配的餐點,前五個月的我,似乎都吃過量了!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接續部落格文章「出乎意料的發展』〉
到了女兒去托兒所「面試」的那天,我照朋友的指示,將女兒餵飽後,精心挑選了一套褲裙、搭配一件女兒最心愛的上衣,鞋子也特意揀選和衣服同色系的花樣,並且將她的長髮梳綁成兩條可愛的辮子。出門前,女兒執意要背她的小背包,背包上的草莓圖案恰巧和她辮子上的蘋果髮帶相映成趣。而我,也在皮包裡放了一些她愛吃的餅乾,以便到現場,萬一她哭鬧,可用來安撫她。

這天的天氣晴朗,陽光甚至有點刺眼,當我們的車停放在托兒所門前,我注意到小朋友此時都在托兒所後方的遊樂場遊玩,我帶女兒到遊樂場的圍欄外,觀看裡面的情形,女兒很驚奇地說:「好多哥哥姐姐在玩!」、「有溜滑梯耶!」、「我也想玩!」

等她的驚呼聲告一個段落,我牽著她的手說:「你以後就可以來這裡玩,開心嗎?」

「開心!」她滿心期待地回話,我心裡暗自祈禱:等會兒進去後,希望女兒也表現得和現在一樣開朗、乖巧!

牽著女兒的手,往大門口走去,友人已經守候在門外,她熟練地按了密碼,拉開大門,領頭走在前方,我和女兒亦步亦趨,尾隨跟進。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ug 11 Sat 2012 05:06
  • 天魔

自從上次我丈夫嘲笑電影七夜怪談的貞子是殘障之後〈請參閱部落格文章「殘障的貞子」〉,我反問他:「那你可以介紹西方經典的鬼片給我嗎?讓我了解一下外國人的恐怖是什麼樣的感覺!」於是他從網路上找來一部電影「天魔」,英文片名是「The omen」,他找到之後,螢幕上顯示天魔不只一集,總共有三集,我心中相當期待,一部片如果可以拍續集,表示票房還不錯,應該就不難看吧?

我催促他大致講一下劇情,劇情大致如下:

http://www.imdb.com/title/tt0075005/

這是我在網路上找到的電影「天魔」簡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去看看!這真的是一部很老的片,比我還要老!

因為撒旦之子在人間的身份是有錢人的公子哥,總是光鮮亮麗,後來還當上美國駐英國倫敦的大使,自然不會有從畫裡或電視裡爬出來的橋段,我無法用「殘障」的字眼來形容他,可是劇中有許多次撒旦之子的分身─一隻黑烏鴉,當這隻黑烏鴉出現時,表示撒旦之子發功,要讓人中邪,而劇中人物中邪時,總是睜大眼睛、兩眼發直、直盯前方,配上懸疑的配樂,表示中邪,這些場景不殘障,但本人覺得很「智障」!我想以當時年代的拍攝手法,天魔的確是好片子,不過我對於西方文化內在的恐懼感,也不敢恭維,本人也覺得太不可怕了!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週六,下午我帶女兒去唐人街買麵包,沿路看到許多年輕外國人變裝,看來有個盛大的cosplay,徵求他們同意後,我幫他們拍了一些照片,給大家瞧瞧!

不過我對日本漫畫和電動不熟悉,有誰能告訴我,他們變裝的主角人物是誰呢?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週末,天氣晴朗無風,氣溫比前幾週稍微降低,比前幾週更適合戶外活動,蒙特婁前幾週氣後炎熱,雖然也想到遠一點的郊外走走,但有個六月大的嬰兒相伴,出遠門實在不方便!於是我們又到常去的老地方,皇家山,踏青。

一早起床後,才臨時起意去皇家山野餐,索性開車到麥當勞的得來速外帶幾份餐點,到山上野餐。我們到的時候才十一點,尚有許多空置的野餐桌。隨意撿了一張桌位坐定後,我將帶來的野餐布攤平在草地上,和孩子、丈夫躺臥在野餐布上,欣賞周邊美景,有一桌菲律賓人,陸陸續續分批來到,他們或背著孩子、或扛著一大個野炊用的冰箱、或騎著腳踏車趕到,從眾人帶來的食物和烹飪器具看起來,這將是頓豐富的饗宴,雖然我們一家人只帶著簡易的速食,省去大費周章的準備和扛運,挪出許多空閒時間陪孩子嬉鬧、說故事、躺在草地上仰望被扶疏的枝葉篩落下的陽光。

正當我沉浸在這片刻的寧靜時,我丈夫打開話匣子,不是要「抖一個包袱」,而是開始講古,他講的是一段西元一八多年,關於皇家山的一段歷史。

他說,在西元一八多年的時候,二次世界大戰時,當時加拿大尚未獨立,還屬於英國管轄,魁北克省位在加拿大境內,自然也歸英國管,英國為了對抗德國,需要徵大量男丁來從軍打仗,英國境內徵不滿,就到加拿大徵兵。

還記得我在部落格文章「為什麼男人總是那麼笨」中提到的英法情節嗎?魁北克的居民大多是法裔後代,怎麼會想要幫英國人的女皇上戰場送命呢?於是當地人為了逃兵,紛紛跑到皇家山相親。相親和逃兵有什麼關聯呢?當時的英國律法規定,徵兵的順序是先從單身男子徵起,徵不滿,再從已婚男子徵起,主要是顧念已婚男子有家庭、妻小等要照顧,先從單身男子徵起,希望減少對家庭的衝擊。基於這條律法,不想當兵的單身男性便想要在短時間內成婚,這樣就可以躲過一劫了,社會上形成一股單身男女紛紛上皇家山散步、找對象的風氣,一時間,皇家山上男男女女,或結伴、或隻身,漫步在山裡各處,儼然是「皇家山的相親大會」男人都想把握時間,物色一位女士結婚,看對眼的話,就搭訕幾句後,到咖啡館相親,自我介紹後,再各自描述家庭狀況,有些人二十四小時之內,便公證結婚。

這段歷史聽起來很「中國」!只是中國以前是媒妁之言,外國是積極一點,本人親自上山去找對象,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成親,八卦雜誌上看到的明星幾十天內閃電結婚,都還趕不上那個年代人的「有效率」!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知道嗎?我不和我婆婆住,我們都會吵架!」Diva一邊將剛煮好的飯放在桌上,一邊氣憤地說著。我和丈夫對看了一眼,沒吭聲,想讓Diva自己主導話題,畢竟在別人家中作客,得尊重主人家。Diva的丈夫Dave剛剛才從燒烤雞腿的熊熊火焰中脫身,Dave是個從小在蒙特婁長大的英國人,他聽得懂法文,但法文講得不好,這就是英國人對抗法國人的死硬,在蒙特婁定居的英國人都不說法文,他們有自己的種族意識,他們將孩子送去全英文的學校就讀,英法情節其來有自,有時候看著英國人對抗法國人的堅持,也算是股抗衡法國人高傲氣燄的平衡勢力,有種替我們出口氣的感覺。

為了今天的燒烤,Dave特地提早兩天便到超市買好芥末醬、蜂蜜,事先將雞腿醃好,擺放兩天好入味。大家坐在後院的方桌前,享用Dave燒烤的雞腿肉,佐燒烤的白花椰菜和青椒。

「我婆婆之前在Quebec city開車要兩小時左右的地方買了間度假屋,前幾週邀請我們去度假,原本只有Dave、我和我們的女兒,結果過了幾天,Dave的姐姐打來問說可否將她的十四歲的兒子帶來和我們一起度假,我婆婆最疼她這個女兒,當然是說好!」Diva意猶未盡地講完這番話。

「嗯。」我出聲,以表示我在專心聽。

Diva拿著刀叉的手沒停過,又繼續說:「那幾天Dave的姊姊到了,我就有點感覺她姊姊好像在為什麼事情不高興,但Dave也沒有和我講什麼,我就沒探究,結果過了幾天,有一天晚餐,我婆婆居然對我說:「希望今天晚餐後,不要再有小孩子的聲音。」,言下之意,就是嫌我女兒吵囉?」Diva的情緒我完全能理解,度假屋裡都是白人〈Dave的家人〉,只有Diva是台灣來的亞洲人,扣掉語言的隔閡,彼此的關係已經不大親近,現在婆婆又講出這樣的話,很明顯是針對她。

「我就和我婆婆解釋,我女兒才四歲,她晚上覺得無聊,就會想講話,如果要她不講話,就得我一直講故事給她聽,她才會安靜,但是我白天和大家一起騎腳踏車,到原野上踏青,我也已經很累了,為什麼都是我讀故事?為什麼我婆婆不叫她兒子讀呢?」O..K,同為女人,聽到這邊,我已經聽出重點了!我瞄了一眼Dave,眼神又順勢掃過我丈夫,丈夫接到我眼神中的暗示,知道我想講什麼,便一付平息戰火,粉飾太平地趕緊接話:「唉!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一出,惹得Diva更不高興!因為這種說詞豈不是間接淡化和忽視Diva的委屈、難過……

文章標籤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我懷孕之前,我常和這裡的朋友外出,有一次,和一個香港朋友用完餐,在公車站等車,十月天的蒙特婁,溫度已經趨近攝氏零度,雖未開始下雪,但在冷風中候車一段時間,寒氣都能吹透骨子,寒遍五臟六腑。我朋友凍得受不了,大老遠看見公車來了,馬上招手,我立刻壓下他高舉的那隻手,說:「這裡等公車是不用揮手的,司機看到我們站在公車站牌,就會停,你這樣做,別人會發現我們是亞洲來的!不要洩漏真實身分比較好!」公車停妥後,我們上車,肩並肩地坐在一塊,我朋友又好笑、又好氣地問我:「欸,你以為你不揮手,人家就看不出妳是亞洲來的?」

我以顧問的口吻指導:「你阿呆喔?我們可以假裝我們是CBCCanadian-born -Chinese〉啊!」我朋友一聽,更是滿臉啼笑皆非的表情,他相當不以為然。這並不是在演007系列電影或色戒,並非諜對諜的問題,而是另有一番背後淵源。

我語重心長地和他說:「你不懂啦!我這樣做是有原因的!」於是在他下站前,我在公車上和他洋洋灑灑地解釋我這麼做的理由。就我以及我朋友和Québécois什麼是Québécois?請參閱部落格文章「自由開放的國外?」〉相處的經驗,如果讓Québécois知道你是外地來的,他們的態度馬上轉為高傲,而且變得很難搞!

當我剛移居魁北克,我和丈夫有一回出門開車時,巧遇鄰居在除草、種花,我丈夫親切地向他介紹我,並且和他說明我剛來,主要以英文溝通,還正在學法文,還只會說一點法文而以。自此之後,這位鄰居每次看到我,不管我的程度還在法文基礎班,總是和我說法文,即使我已經用法文和他說:「Je ne comprends pas.」〈我聽不懂的意思〉,他還是繼續高談闊論地對我講法文,其實他是會說英文的,我想他應該不是特地要幫我訓練法文能力,而是一種「這裡是法國人的地盤,凡事請說法文的高傲、絕對態度!」當時,我覺得我丈夫真不該和他說我是剛來的外地人

我一位就讀法文研究所、來蒙特婁大學當交換學生的朋友方怡,聽到我和鄰居的相處經驗,只幽幽地說:「如果你以為這樣就很糟糕的話,你應該去法國巴黎住看看,我當初在法國大學交換學生時,我和巴黎人說法文,他們就故意和我說英文;我和他們說英文,他們又故意和我說法文。」夠難搞吧!法國的民族性就是這麼高傲,而且是毫無理由和根基的驕傲……

但我想起我高中時,去英國劍橋遊學時,英國人也是高傲冷漠,但他們表面工夫好一點,不會做得這麼難看,而法國人就是這麼熱情地、忘我地、不在意他人感受地做得這麼難看,時隔多年,我竟這麼自然而然地、不經意地察覺到法國人和英國人之間的些微差異。我突然又發思古之幽情,想起民國初年那些文壇名人,如林徽音、徐志摩、張幼儀等等,他們不也曾在國外留學定居,想必我現今承受的,他們也曾承受過……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住加拿大久了,變得比較不八卦!在這裡,深居簡出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情,而是大部分人生活的常態,或許在台灣想好好靜一靜或享受田園生活,得開車到鄉村、郊外或深山,在這裡,只要回你家,就可以了!因為大部分的人家都有自己的後院、草地,可供BBQ 或踢球、帶孩子吹泡泡、玩水、或拿著椅子坐在後院乘涼聊天,不用等到週末長假才能踏青,傍晚用完餐後,都能在自家院子親近大自然。

田園生活就表示這裡的社交活動比較少,所以認識朋友的機會變很少,好處就是老公老婆都很少應酬,大家下了班,沒有什麼社交活動,於是都回家「團聚』了!只好享受家庭生活,這裡也沒有什麼酒店文化,這裡的男人都不上酒家嗎?西方文化不流行酒店妹,流行的是clubing〈上夜店尋歡〉,大部分的年輕小夥子或一些愛玩的丈夫,會上夜店認識女生,可是他們的關係並不是台灣酒家的運作方式,他們傾向一夜情。我常和朋友說笑:「這裡想外遇,機會都比台灣少很多,因為雪季長達半年,這期間的人行道、車道都是白雪,連遇到小貓、小狗、小鳥、小松鼠都不大可能,就算在路上遇到人,誰會願意在寒冬中,和你聊天搭訕?冷都冷死了!講白了!就是想外遇的話,也不知道去哪裡遇到人!」當然不可能所有加拿大人都沒有外遇,我也聽說過同事之間搞外遇的情形,但這裡要認識新朋友的機會和誘惑確實比亞洲社會少許多。

因為大家都有許多閒功夫待在家,便有閒情逸致發展一些喜好、興趣,例如我剛來加拿大,還未當媽前,就曾經在這裡的唐人街學國畫〈關於學國畫的趣事,我會在另一篇文章中詳細描述〉,其他在這裡定居更久的移民,有的還學插花、做甜點、園藝、木工、薩克斯風或吉他等等,大家都因為定居加拿大,而變得多才多藝,因為生活實在太無聊,不找點事情做,朋友也不見得有時間陪你,最後會無聊得受不了!
因此在
加拿大,如果你拿八卦當話題和朋友討論,朋友反而會覺得你的人生是不是很乏味?沒有別的興趣、嗜好或趣事可以提,非得說八卦嗎?我來這裡之後,也變得寧可多花時間寫我的部落格、午後去散散步、游泳,規劃周末帶孩子去農場採草莓或採蔬果、又或者到野生動物園遊玩。
加拿大那麼大,即使每一年的長假都規劃一個
road trip ,也無法將加拿大都玩透透。住加拿大,沒有好玩的KTV、餐廳、咖啡館、百貨公司,但卻有賞之不盡的自然美景和玩之不竭的戶外活動和旅行。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這篇文章接續部落格文章「不能洩漏真實身份」,我會在本文解釋為何很多移民蒙特婁的朋友,後來都移居溫哥華或多倫多等城市。

當我的大女兒出生時,我就不斷忙著填各式福利金的申請表格,同時著手幫女兒購買教育基金。魁北克省的人民平時繳付許多税金,這些稅金終於能在新生兒出生後,回饋在人民的身上。

    這裡關於育兒方面的福利津貼有哪些呢?新生兒出生後,魁北克省政府和加拿大聯邦政府都會給寶寶福利金,可以從寳寳出生,持續領到寳寳十八歲,依照家戶收入高低決定福利金多寡,收入高的人,領到的牛奶金就少,因為政府覺得你養得起你的寳寳,就給你少一點錢;反之,你收入少,卻能領到一大筆的牛奶金,因為你是低收入戶,需要政府更多的幫助。所以我常和朋友說笑:「加拿大最大的贏家就是健康的窮人」,為什麼呢?因為假設你很窮,很多福利金都拿得到,也拿得多,外加你很健康,活得久,福利金又能領得長長久久,簡直就像活在天堂一般快活!

    至於剛剛提到的教育基金,是和一般的金融機構,如銀行或保險公司購買寳寳的教育基金,教育基金的用意就是鼓勵人民多儲蓄,將來拿自己儲蓄的錢,支付孩子的教育費,所以通常教育基金可在孩子年滿十八歲時提領出來,作為上大學的學費或創業的本錢。

魁北克省是加拿大各省份當中,人民所要繳納的稅金最多的省份,舉所得稅而言,如果你年薪超過加幣八萬多,你繳納的所得稅將近一半的收入,所以羊毛出在羊身上,要享有好的福利制度,繳納的稅金相對就高。這裡基本的福利都很好,因此每年移民來的中國人數越來越多,加上這裡的當地人不喜歡生孩子,少了很多「社會新血」來繳稅,政府急需新移民來幫忙納稅,以支付這麼龐大的福利給付系統,因此現在的趨勢是魁北克政府不斷向外接收移民,我的鄰居Mindy〈關於鄰居Mindy,請參閱部落格文章「我的埃及鄰居Mindy」〉曾說:「我以前在這裡讀書的時候,一個班頂多能找到一到兩個當地人,其 他同學都是外來移民,所以這裡的當地人反而漸漸成為稀有動物了!」雖然魁北克省政府知道財務危機得靠多收移民來解決,但這裡的社會民風對不會說法文的人又很排斥,如果法文不好,在這裡很難找到像樣的工作,因此許多中國或其他外來移民,都先以移民蒙特婁作為跳板,拿到身份後,就移居多倫多、溫哥華或渥太華等其他英語系的城市,畢竟要在短時間內把法文學到可找工作的程度,不是容易的事情!即便找到夠一家溫飽的工作,又得繳納比別的省份更高的所得稅,何苦來哉?以上種種因素影響,使得許多新移民最後舉家遷移到別的城市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我騎著Bixi什麼是BIxi?請參閱部落格文章「接駁公車!接駁腳踏車??」https://anabel777.pixnet.net/blog/post/234555284外出辦事,途中遇到我丈夫的姪女正在趕路,我問她去哪,她答:「Science camp!」真不錯,蒙特婁暑假還有類似台灣天文館會開辦的科學營隊,要是以後能讓我女兒去上,那該有多好!既能增加知識,又可以和當地小朋友交流認識,但姪女和我進一步解釋,那其實不是什麼營隊!那就是唐人街開設的補習班,補習班在暑假先上九月份正規學校開學要教的課程,等於是偷跑進度就對了!

哇!來到加拿大才知道這裡也有補習班,我原以為補習班是升學主義國家的產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在蒙特婁,小學教育的確很輕鬆,每日的讀寫功課在十分鐘之內皆可以完成,學校課程的教學份量不多,主要是以啟發為主,小朋友盡情玩樂的時間還是很多。

不過如果你想申請排名好或是名聲好的私立中學,必須通過入學考試,而入學考試的內容就是小學課程,舉凡法文、英文、數學等科目。想當然爾,每年都有入學考試,幾年下來,自然也就有考古題,而考古題得去哪裡找呢?就是去補習班找。

唐人街是這些補習班的集散地,當地的補習產業還未達台灣南陽街的規模,分工也不精細,補習方式是在教室內擺滿數台電腦,學生一人一機,機上作業,練習寫考古題,有不懂的地方就舉手提問,巡堂的老師會來解答。這類型的補習班在蒙特婁由來已久,他們也像台灣補習班,每年放榜都將榜單貼在公告欄,一是為自己的業績歌功頌德一番,二是增加家長的信心!有時候看到這些榜單,就讓我憶起在台灣的求學時光,補習這項活動彷彿是環保概念,普及漸廣,而且風行全球呢!基本上,家長希望孩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不變,補習之風必定歷年不墜!

為什麼這麼多家長要讓孩子進入好的中學就讀呢?因為進入好的中學以後,代表孩子進入College之後,成績會比較好,這樣有利於申請好大學。話說我來到加拿大第一件事情是學法文,第二件事情就是進入College就讀,選修一些課。就我的觀察,這些年輕College學生的程度真的是參差不齊,明顯地,如果從好的中學畢業的孩子,的確自律能力比較好,因此學習成績也較好,這會大大增加他們將來進入好大學就讀的機會,又或可以肯定地說,將來進入好大學的,都是這些好中學畢業的孩子。

文章標籤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我丈夫最近上網買了一個數位電子盒,安裝後,可以在家收看到許多台灣、香港、大陸頻道的電視台,這當中也包含慈濟大愛台,今天早上Q妹一邊吃小蛋糕,一邊收看大愛台的某檔連續劇,當集連續劇播映完畢,緊接著是一個短單元,叫做「大愛醫生館」,節目內容由一位醫生分享醫療健康知識,今天講的主題是如何保護脊椎,他從工業革命、蒸汽機發明時,許多女人和小孩超時工作,導致頸椎早衰開始談起,又談到某一位大藝術家為了完成某個大教堂天花板上的大片壁畫,經年累月地抬頭作畫,頸椎也早衰……等等,我當時一邊做家事,並未全程待在電視機前,Q妹卻全神貫注、毫不分神地觀看節目,其間我還得好幾次打斷她:「快吃你的早餐,要上學了!」

終於節目播畢,我領著她下樓穿鞋出門,她煞有介事地對我說:「醫生說要保護脊椎!」我點點頭,原來她還看得懂啊!

其實我並不訝異她對這種醫療節目有興趣,因為平時她就喜歡扮成醫生,為她的弟弟看病,有時候還會將小紗袋當成醫生用的白手套,將小手伸套進去後,在弟弟身上東摸摸、西看看,一邊對弟弟說:「我幫你做個檢查喔!不要動喔!」檢查完畢後,還會拿出鴨舌棒,叫弟弟張嘴,說:「我幫你看看喉嚨!」她這些動作都是學耳鼻喉科醫生的檢療過程。接著還會拿著一包我的Fancl的膠原蛋白粉末〈尚未拆封〉當成藥,對她弟弟說:「你回去吃這個藥,病就會好了!」她很喜歡假裝自己是醫生,替弟弟看診。沒想到平時帶她去看醫生,她都將醫生看診的程序、動作牢記在心。我小時候不曾幻想或期待當醫生,因為覺得醫生的工作有些無趣〈我小時候比較想當店員,因為可以賣東西,幫客人包裝商品,結帳等等,這些動作感覺比較有趣!〉,Q妹卻似乎樂在其中,也許她將來真能當一名懸壺濟世的良醫吧。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月收到娘家父母寄給我的一箱包裹,裡面都是我娘家媽媽為我兩個孩子買的童裝、玩具,娘家媽媽寄來的童裝款式每每受到我女兒學校老師的讚賞,學校老師常常問我:「Honestly, where did you shop?

我:「Taiwan!

老師:「Wow! I should go to Taiwan to shop, too! Can I go with you in your suitcase?

老師半開玩笑的回答,除了肯定我娘家母親的眼光外,也讓我有種想掩飾卻又不經意流露的、身為台灣人的開心!

當我搬著娘家寄來的包裹,從我家大門一步步拾階而上,我感受到的不是物品的重量,而是那沉甸甸的愛!

在收到娘家父母的包裹前,我先一步收到我弟弟從溫哥華寄來的包裹,這箱包裹都是一些零食和保養品,我弟弟將這些物品裝在他的行李箱,帶到溫哥華後,再以郵寄方式寄到蒙特婁給我,我望著這個以印表機紙箱裝填的包裹,原以為是我丈夫從Ebay訂購的印表機,仔細查看寄件人姓名、地址,才知道是我弟弟寄來的包裹,這是弟弟對我的關心!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魁北克省,就算醫生為你看診了,也不見得能解決你的病症。在這裡被醫生看診後,往往都不開藥,以下是我移民班同學的真實經驗分享。有一次我上移民班法文課,法文老師請大家以法文討論一下就醫看病的經驗,一位中國媽媽首先發難:「我兒子三個月的時候,感冒發燒,帶去看醫生,醫生說發燒只是表示身體有發炎現象,還說我兒子也沒有什麼併發症,回家吃點退燒藥,等燒退了,就沒事了!於是我們回去等了兩天,居然發現我兒子耳朵開始流膿、流血,馬上緊急送醫,又等了一下午,醫生看到這症狀,才開了藥給我兒子!」如果拖得再嚴重一點,這世上恐怕又要出現另一個「海倫凱勒」了!魁北克的醫生開藥機率極低,導致病人常常小病拖成大病,幼兒發燒也要等到有併發症,才接受再次看診。

我自己看診的經驗是,這裡的醫生總是把幾句話掛在嘴上:「It is ok! 」、「Nothing big deal!」、「There is really not much you can do about it!」、「Cest pas grave!」〈法文:原應寫為「Ce nest pas grave!」但魁北克人習慣省略ne,所以變成Cest pas grave!,意思就是It is ok. 〉我覺得在這裡的醫生也太好當了吧!看到病人,就用以上這幾話打發病人,一個月只看固定數量的病人,超過這數量就不看診。打預防針這些事情都丟給護士做,因為醫生說他們「很忙」。

魁北克政府收這麼多税,醫療服務又如此緩慢,難道這裡的人民都沒有半點不滿嗎?

我氣憤地問我丈夫:「你們難道這裡人都不生病嗎?你們對這裡的醫生都很滿意嗎?」

我丈夫說:「當然都不滿意,但也無可奈何!我早就知道這裡的醫生都不會開藥給你,每次都叫你回家休息、多喝水,你沒發現嗎?我都很少看醫生,我知道去看醫生也只是浪費時間!」

事情發展至此,我只能暗自嘆息:「我真是太懷念台灣了!」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文接續部落格文章「不講人情,但講關係』〉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距離女兒報名托兒所的日期,已然度過了兩年,在不抱任何希望的期待下,突然接到友人來的電話,這位朋友的孩子在我家附近的托兒所上學,有機會幫我去說情,約我找一天一起去和園長碰面。我聽了,大喜,這件懸之已久的事情終於有消息了。

電話上,朋友先大略說明這裡托兒所的生態、老師和家長的關係如何互動、小朋友都學些什麼、吃些什麼,接著就是對於女兒這次的「面試」,大致指點一番。

「你記住,這次算是你女兒生平第一個面試,第一印象很重要!如果明天去的時候,你女兒表現不好,他們不收你女兒的機會就很高!」她說得越熱情,我聽得越灰心,什麼第一次面試啦、什麼表現不好就不收啦,兩歲小孩就得面臨這種殘酷的考驗,而且這不過是個托兒所,難道現在要準備哈佛大學的入學面試嗎?

「那應該要怎麼做呢?」聽完她的這番話,我想當務之急還是要知道接下來的步驟吧!

「你明天記得先讓她在家吃飽一點,把她打扮得漂亮可愛一點,順便帶一些她喜歡吃的零食餅乾,等到了現場,讓她吃一點,讓她心情好,不哭不鬧最重要!」我暗自記下這些小撇步,心裡有如臨大敵的沉重感,如果明天面試不好,不知道又要等到何年何月才有學校讀,其實不讀托兒所也無所謂,可是擔心女兒的母語不是法文,如果沒有去學校和大家學習,以後法文可能跟不上別人的程度。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接續部落格文章「幼兒園的外籍老師們』〉
 在我辛苦奔波於幫女兒報名托兒所之際,從移民班同學口中聽到一個小道消息,這裡的托兒所也有送禮文化,她有位朋友曾經去拜訪校長時,送了校長一些小禮物,結果到了下學期,她的孩子如願以償地進入托兒所就讀。當時我想,這可能是謠傳吧!如果這消息正確,我想送禮,也不得其門而入,由於每回我拜訪托兒所,幾乎都被推拒在門外,我連踏進托兒所的機會都沒有,如何送禮?難道硬把一份禮物從門縫裡塞進去嗎?就算真的硬塞進門縫,對方也不會領情吧?在無計可施的情形下,我決定秉持著不送禮的瀟灑作風,耐著性子等待,總有機會輪到我女兒。

但我這個想法沒多久便改變了!我懷孕那年夏天的某個中午,我丈夫的外國友人和我們一起聚餐,這位外國友人娶了一位台灣太太,同鄉見面,話夾子自然就打開了。提到我懷孕的事情,她提起她的公公也是在蒙特婁開業的醫生,她的婆婆曾說過,這裡的醫生也有送禮文化。這倒挺新鮮的,我原以為外國人公事公辦,而他們如何送禮呢?

據說做法是,大約每逢聖誕節或感恩節這種大節日,可以送一些小東西,例如紅酒、巧克力等等,太貴重的禮,例如紅包這類的,醫生就會退回,因為這樣就像是在賄络了,於是我也在其中一次產檢的時候,送了一份小禮物給我的婦產科醫生,送禮的時候,醫生表情平靜,很客氣但沒有推辭地收下,按照這樣的情緒反應,大概送禮的傳聞間接地被證實了。

    後來當我某個朋友帶我去見我女兒現在幼兒園的園長,園長聽到我是朋友介紹來的,很爽快地說:「No problem! I like to take the people I know!」我當時的反應失望卻又喜出望外,失望的是,我把這裡的人想高級了!他們原來也講關係的!喜出望外的是,我女兒就能「抄捷徑」地進入幼兒園就讀,不用再苦苦等候!我到那一刻才真正明白,雖然外國人沒有顧慮別人面子和講人情的概念,,但卻也講關係!後來我女兒的確是因為這位朋友的幫忙,才得以進入托兒所就讀,不然應該到現在都還在排隊等候中吧!〈關於朋友帶我和園長碰面的情形,我會另起一文描述。〉

於是現在的我,只要聽到有朋友為找幼兒園所苦,我都二話不說地兩肋插刀,畢竟我也是過來人,我也曾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頭大,能幫別人的、就幫吧!這就是為什麼我聽到朋友的孩子排幼兒園排到八百多號〈請參閱部落格文章「一位難求的托兒所」〉,我願意立刻幫他向我女兒的幼兒園園長說情,好歹能幫別人早點終止我曾經受的苦難,也不賴!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本文接續部落格文章「一位難求的托兒所』〉
既然這家托兒所這麼多人,到別家托兒所碰碰運氣吧!我趕緊往下一家托兒所前進。我往前走了幾個拐角,到了另一家位於地下室的托兒所,這家機構在一棟商業大樓裡,剛好有位家長從內推門走了出來,我順勢就推門進入托兒所內。這家托兒所設備感覺比之前那家好,不過接待我的男主管很不親切,一副凶神惡煞的樣子,經營托兒所的人不是都該很有愛心嗎?

我簡短地告訴他我想幫我的孩子報名,他很草率地抽了一張便條紙,放在桌上,寫下我的姓名、出生年月日〈孩子的預產期〉、連絡電話、何時想開始就讀〈最小的就讀年紀是十八個月,你也可以選擇兩歲或更大年紀再開始就讀。〉

「請問…可以稍微參觀一下幼兒園嗎?」依照前一家幼兒園的經驗,我的請求被回拒的機會極高,可我還是忍不住地問了!

從我一進門,這位先生的態度就很差,正眼不瞧我一眼,臉臭外加「後天性」的斜視,他回答:「當然可以。」還真是人不可貌相!

機不可失!我立即快步走到教室門前,稍微往內探,看到每間教室各有八到十個小孩,似乎是以年齡分班,我還發現這裡有許多外籍老師〈一眼便可認出是菲律賓籍或印尼籍〉,正在幫孩子餵飯,如果不知道這裡是托兒所,會以為看到家中的外勞在照顧孩子。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個月,學校發了張通知,告知學校有一例頭蝨的案例,請家長特別留意家中小孩若有頭蝨,請自行在家投藥〈聽學校主管Linda說,頭蝨藥就是一種可在藥房自行購買的特殊洗髮精,用那種洗髮精洗頭,就可以將頭蝨殺除〉,等徹底恢復後,再上學。

我看到這則通知單,可驚訝得咧!這裡不是先進的加拿大嗎?怎麼還會有頭蝨呢?頭蝨似乎只會發生在衛生習慣不良的小朋友身上,例如不常洗頭、不常洗澡,我回憶起小學一年級時,班上有位同學被老師檢查出有頭蝨,立刻被帶到保健室頭藥,同時老師每天都會監督他是否有用特殊的洗髮精洗頭,檢查那位同學的頭皮,追蹤他是否持續投藥和病況改善與否。我孩提時代的台灣,每班大約一到兩位同學有頭蝨,現在都公元二零一二年,先進的加拿大還有托兒所小朋友患頭蝨,相當不可思議!

隔幾天,我遇到學校主管Linda,我請教他為何學校會有頭蝨問題,是校內環境不乾淨導致嗎?她解釋頭蝨這種東西在這裡很常見,很多托兒所都有……真的是這樣嗎?顯然是她的推託之詞……

過了一週後,週一我帶女兒到校,我看到一個印度小女孩被剃光頭!我心中猜測可能是她得了頭蝨,在校內,學校會公布病例,但不論病例是頭蝨、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等,都不會公開病患是誰,以保護小朋友和家長的隱私,也不想傷害患者的自尊心,於是我沒有繼續明查暗訪,我只覺得如得其情,哀矜而勿喜,畢竟小孩也不願意得這樣的病,被剃光頭也是逼不得已……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一晚,丈夫回到家說,他中午的便當沒有吃,因為俄羅斯同事在蒙特婁發現一家很道地的俄羅斯餐館,執意午餐讓他做東,請所有同事吃飯。

大家搭公車到達用餐地點後,等餐點都到齊後,俄羅斯同事吃得津津有味,我丈夫和另一位台灣同事則面面相覷,因為……這不過就是我們吃的餃子,只是我們配醬油、醋和蔥當沾醬,而俄羅斯的餃子不沾醬、內餡比較多肉、比較少菜。

我丈夫和台灣同事,眼見這位可愛的俄羅斯同事大快朵頤地吃著,彷彿在品嘗人間第一美味,還一邊大力推薦這家俄羅斯餐廳做的餃子有多道地、正宗,連他俄羅斯來的俄羅斯人都抗拒不了這等美味,邊聳恿其他同事:「多吃點,還夠嗎?不夠的話,再繼續點沒關係!』
我丈夫和台灣同事不好意思掃他的興,就沒有「補充說明」這不過就是台灣的餃子!從地理位置來看,俄羅斯就在中國上方,應該文化交流也很頻繁吧!出現相同的美食或許也是常見的事情吧?

又過了幾日,我幫丈夫準備味全的水餃當午餐,那位請客的俄羅斯同事見狀,便問我丈夫:「請問你的餃子在哪裡買的?」

我先生答:「在China town!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女兒學校規定最晚去接孩子的時間是晚上六點五十分,過六點五十分以後,晚到一分鐘罰款加幣一元。

我前天奔波在外辦事情,原以為趕得及去接我女兒,在回家途中,接到我丈夫的來電,他看我遲遲未歸,告知我他先行去接女兒,免得過時間!當時已經是晚上六點,據我丈夫轉述,他接到女兒時,已經是晚上六點十五分,女兒成為最後一位離開學校的小朋友,我丈夫一帶女兒踏出學校大門,老師也緊接著關燈、鎖大門,女兒在回家途中,並未抱怨我們太晚來接她,她的反應如常。

直到當晚我哄女兒睡覺,發現她很鬧,我連問好幾次:「你到底是怎麼了?今天這麼不聽話!」她情緒大壞,放聲大哭說:「我心情不好!」

我忙安撫地問:「為什麼心情不好?」

「因為大家都走了,沒有朋友陪我,我心情不好!」我既訝異於她的敏感,也懊惱於自己的晚到,還真如老一輩的阿姨媽媽們說的,即便是幼童,也非常敏感於爸媽對她表現的關愛,後來,我承諾她:「媽媽明天早點去接你回家吧!」她仰望著我,安心地點點頭,稚嫩的小手環抱住我,輕輕地笑了……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今天早上十一點我和牙醫有約,送完女兒去幼稚園後,我便趕往地鐵,準備搭一小時的地鐵到牙醫診所。出門時,時間已經有點晚了,正當我發愁得要如何趕去地鐵站時,想到一個大救星!就是「接駁腳踏車Bixi」!接駁腳踏車的功用類似台灣的接駁公車,剛好我家附近的超市前方正好有個接駁腳踏車停放架,我立刻付費,領了一台腳踏車,前往地鐵站搭地鐵。為什麼我不開車呢?因為搭地鐵去牙醫診所只要一小時,開車的話,可能就要一個多小時,途中得上高速公路,而夏天的蒙特婁經常在修路,常常三線道變一線道,以致車流量大阻塞,到處都大塞車,在這樣的情形下,搭地鐵反而更省時間。

從蒙特婁的地鐵(Metro)出來,有所謂的Bixi〈接駁腳踏車的名稱〉,可供行人和乘客使用。接駁腳踏車便利的地方就是付費之後,你只要找到任何有腳踏車停放架的地方都可以停,停妥後,你就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到你想去的地方,等你辦完事情,不用顧慮腳踏車,你想搭地鐵,就搭地鐵,想搭計程車,就搭計程車〈通常不會搭計程車,因為這裡的計程車動輒要台幣一千元以上的收費〉; 如果是騎自己的腳踏車,此時搭地鐵還得把腳踏車搬上地鐵,出站後再繼續騎,使用接駁腳踏車就沒有這層顧慮,只要將腳踏車停回地鐵外的停放架,就能去搭地鐵了。


上面的23221就是機器給我的輸入碼,我只要在腳踏車旁的機器輸入這密碼,腳踏車就自動解鎖,便能將腳踏車從車架內拉出。

接駁腳踏車的收費方式是一天24小時,索價七元加幣,72小時則索價十五元加幣,年費一年七十元加幣。在付費時,機器會請你swipe你的信用卡,留下個人信用卡資料,以防 如果你在時限內未將腳踏車還回,就會從信用卡扣二百五十元加幣作為罰金。而二十四小時的收費方式有很大的便利性,例如今天我出門時搭接駁腳踏車到地鐵站,將腳踏車放回停放架後,我立刻進入地鐵站,跑下樓,刷了票進站,到月台上等車,上地鐵後,到達牙醫診所,經歷一個多小時看牙,再走回地鐵站搭地鐵,途中我提早下地鐵,去買點東西,這時候出地鐵站,我只要到接駁腳踏車的機器前,Swipe我的信用卡,螢幕顯示一個code〈一組登陸密碼〉,我將這組密碼輸入 進腳踏車旁的機器,腳踏車自動解鎖,我直接將腳踏車往外一拉,跳上車,就可以去買東西,而且機器不另外收費,因為我已經付七元一天的費用,在這二十四小時之內,我隨時想騎都可以,甚至半夜三點睡不著覺,想起來健身,都可以再拿我的信用卡去機器swipe,就能騎了。等我到超市前,要停腳踏車進入買東西時,再將腳踏車插放回停放架內,機器會發出一聲聲響,又自動上鎖,我安心地進去買東西,買完再出來,再swipe信用卡,又能再領用一台腳踏車,騎回地鐵站,這項設計真的是將「接駁」這個概念,發揮到極致。而現在是蒙特婁下午三點半,我等下去接我女兒下課,也還能繼續使用接駁腳踏車的服務,直到明早十點截止,而在這二十四小時之內,這麼多次重複的接駁,只要加幣七元。我騎著接駁腳踏車可以去地鐵、購物、到郵局寄信或拿包裹、到幼兒園接小孩,既能健身,又環保,還能呼吸夏季的新鮮空氣、曬曬令人朝氣十足的陽光。

     我丈夫從未使用過Bixi,但他聽完我的描述後,也非常心動,甚至計畫我們一起付費使用一台Bixi 一年,一年只要加幣七十元,付費以後機器會給你一組code,我丈夫上下班可以騎接駁腳踏車〈雖然下雪時,到處積雪,就無法騎腳踏車,可是春、夏、秋三季上班時,可以使用〉,當我丈夫到達辦公室後,我如果去離家不遠的地方辦事情、購物、轉搭地鐵等等,我就能再輸入密碼繼續使用接駁腳踏車,或是有朋友到蒙特婁旅遊,想搭地鐵自由行,另加這個接駁腳踏車的服務,就可以輕鬆地自由行,當你走路走累了,只要找到附近的接駁腳踏車停放架,在腳踏車旁的機器輸入密碼,又可以跨上鐵馬,自由行了!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在蒙特婁好不容易找到專屬的婦產科醫生後,我認真紀錄每日發現的新問題,等產檢的日子到來,再一併請教醫生。完成第一次超音波檢查後,我發現另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方,我整個孕期居然只有照過三次超音波!原因是此處的醫療研究顯示,為了減少超音波對寶寶的負面影響,只有在關鍵發展階段做超音波檢查。而我的第一次超音波3D檢查還是在醫生推薦下〈為了早期檢驗一些遺傳疾病〉才做的,其他孕婦整個產期僅做過兩次超音波檢查;相較之下,臺灣的孕婦每次產檢都做一次超音波,每回都能見到自己寶寶在肚裡的模樣,少了照超音波的樂趣,有時覺得失落:在加拿大的產檢太過單調無聊。

眼看第一胎預產期就到了,如同大多數的新手孕婦,忐忑不安的心情,加上許多「聽來」的生產經驗,極具「催怕」作用〈例如有些產婦生產相當順遂,有些人在待產室待產了好幾個小時,子宮頸連兩指都開不了〉,我突然很想選擇剖腹產,省去自然產的陣痛過程,於是在第三十八周的產檢,我決定告訴醫生這項請求。

以下對話皆以英文發生,但翻譯成如下的中文:

「醫生,請問我可以直接選擇剖腹生產嗎?」

醫生的眼光從病歷表上,稍微移開,往上瞄了我一眼,手握的筆依舊快速地寫著病歷,她說:「除非先前產檢的時候,發現胎位不正等特殊狀況,才能先行決定要剖腹產,否則一般孕婦進到醫院,一律都得先試試看自然產,因為自然產對產婦和新生兒都比較好!」

「如果沒有上述的狀況,直接剖腹產的原因是什麼?醫院不會允許病人自己要求剖腹產這種事情,這算是浪費醫療資源。」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最近很多人問我:「為什麼你叫綺莉思呢?」提問的人不只網友,還有我幾個相交多年的高中、大學好友。

綺莉思,一聽就知道是個筆名,為什麼要取這個筆名呢?其實名字背後有一個特殊的意涵,不過就等我的部落格閱覽人次破兩萬人後,我再來破梗吧!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得知懷孕那一刻起,第一反應不是悠閒地沉浸在懷孕的喜悅之中,而是得急如星火地尋找婦產科醫生。為什麼會約不到醫生呢?因為加拿大的醫生向健保局申請給付,給付規定一個月最多只能看固定名額的病人,加上魁北克的所得稅率較高,醫生寧可少看幾位病人,少賺一點錢,免得到時候被打一大筆稅,都沒賺到錢,這些現象衍生的效應就是許多醫學系畢業的醫生紛紛前往美國開業,因為美國的給付比較好、所得稅也沒有那麼高。這些制度性因素使得魁北克醫生少、醫生又不願意多收病人,吃盡苦頭的就是我們這些病人們。身在台灣的同胞很難想像這裡有多難約診,我不斷四處探問、拜訪診所,皆約不到醫生,直到我懷孕四個多月,才透過慈濟一位阿姨的關係,註冊到一位婦產科醫生的名下。她的middle name Hsu,是她母親的姓氏,她的媽媽是台灣人,據說外公還是台灣的國大代表,Doctor Hsu的父親是英國人,任教於Concordia大學,她是台英混血兒,我初次見到她,赫然發現她的五官輪廓比較偏向東方人的血統,中文卻不好,我皆以英文和她溝通,因為是慈濟某位師姐介紹我給Doctor Hsu,醫生原以為我英文也不好,後來得知可以英文溝通,她顯得鬆了一口氣。

懷孕時,我還在申辦移民,尚未拿到健保資格,看診或照超音波都得自費。在台灣看病自費要台幣一百五十元或兩百元,相當便宜又划算,在加拿大只是去婦產科醫生做例行產檢,沒有用到特殊儀器做超音波檢查,自費得要加幣五百元,這才真的叫cost a fortune! 這裡的醫療又貴,醫護人員態度又差,往好處想是,還好我不是花一大筆錢投資移民加拿大,而是結婚移民,不然我現在一定後悔死了!

我的女兒在加拿大出生,兒子在台灣出生,我有在兩地生產的經驗,台灣的產檢比加拿大仔細許多,醫術比較高明!不是像加拿大這種先進國家,應該更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嗎?

但是這裡的醫生臨床經驗和開藥經驗都不如台灣,剛剛文章開頭就已經提到這裡的醫生不喜歡多看病人,台灣大醫院的醫生一天動輒看下來的病人就可能超過一百人,培養出許多實務經驗豐富的醫生,這並非我個人的感受而已,連我其他大陸或、香港、日本或韓國的朋友,也有同感,這裡的醫生因為看的病人少,和一個同樣在台灣執業三年的醫生相比,加拿大的醫生遇到病症,判斷能力不大好。除此之外,這裡的醫病關係緊張,一點小差錯,病人就要告醫生,法律又是偏袒病人,往往病人勝訴的機會大,一旦醫生被告,可能面臨執照吊銷,終生不得開業的下場,所以這裡的醫生能不開藥,就不開藥,頂多幫你看診,看診而不做任何處置,這樣被告的機會幾乎微乎其微!我們在這住久的人,都知道這裡的醫生不會開藥,乾脆都自己先去藥房找藥劑師買藥,能自行解決的,就自行解決了!

有一次,我陪我高齡七十六歲的婆婆去看病,我得充當我婆婆的翻譯,看病的是一位白人醫生,年約六十多歲,也是一位老太太,她請我婆婆轉動脖子,眼睛不動,我依照指示請我婆婆照做,我婆婆因為有些緊張,動作沒有做對,結果這位醫生老婆婆發飆,叫我們直接去China town找中國醫生,不要在這邊給她惹麻煩!便拂袖而去!這...也未免太戲劇化了吧!她當時攆我們走的標駻樣,我永生難忘……

我將這件事情轉告我丈夫,我以為醫生不是應該書讀得比較多,比較有涵養嗎?看來事實不然,會讀書的,不見得有禮貌啊!我也忍不住感觸地說:「這裡的當地人這樣子搞醫療,其實最後吃苦的是他們自己當地人,我們這些移民不滿意這樣的醫療水準和排外的社會風氣,大不了再買一張機票回我的台灣就是了!而那些Québécois英文不好,去別的省或別的國家能立足嗎?」我故作堅強地苦笑著,心裡邊卻有種說不出的酸楚,我既生氣又失望……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這週二看見女兒在幼稚園的專屬置物籃裡有一張新的notice〈通知單〉,通常學校的主管Linda有事情要布達時,都會寫成文字印在notice上,再將一張張notice放進小朋友專屬置物籃,也會貼一張notice在公佈欄上,以便有些家長忘記拿籃子裡的通知單,也能夠在布告欄上看到布達的事項為何。

週二發的notice寫著Coco老師要離職了,她就做到這個月的二十七號〈七月二十七號〉,我相當錯愕!因為Coco老師是這家幼稚園最資深的老師〈已經服務六年,她就是那天提醒我不能讓Linda看到我帶牛奶的那位老師,請參閱部落格文章「我被警告了!』〉,她本身育有四個孩子,不僅育兒經驗豐富,教學熱情,對小孩很有一套,而且家長對她特別交代的事項,她都會使命必達,有著「亞洲老師』的親切和盡責〈關於亞洲老師和這裡老師的差別,我會在接下來幾篇關於育兒的文章裡說明〉,具體地說,我女兒現在在她主導的班級裡,每次我要特別交代幫我女兒擦護脣膏、外出記得帶太陽眼鏡、遮陽帽或多給我女兒喝水等小叮嚀,我都格外放心交給這位Coco老師,除了使命必達之外,她還會很細心地觀察孩子的狀況,向家長反應,但她並不是一昧迎合家長的老師,如果她發現孩子行為逾矩或重大出軌,她也勇於向家長直言,很為孩子的教育著想。

女兒就讀這所幼稚園快一年,期間許多老師來來去去,剛開始就讀時,每個月都換一個新老師,每個老師都像值星官一樣,每月一換!還記得女兒第一天上學時,Linda主管就開門見山地說,現在還沒為這班找到正式老師,她仍在尋尋覓覓中……

過了一個月,就在置物籃中看到通知單,告知家長這位老師因為個人因素,即將離職,校方已經開始應聘老師的程序,目前先由另一班老師兼任這班的老師。

又過了一個月,這位兼任的老師也離職,通知單上也是寫著due to personal reason,我詢問Linda主管這位Cindy 老師離職的原因,Linda主管說是因為Cindy老師的兒子老是生病,她得常請假照顧兒子,影響工作,所以最後決定離去,這一切都是如此來匆匆,去匆匆……

Cindy 老師離職後,Linda主管又貼出另一張通知單,說目前會由學校的代課老師來兼當班導師,過沒多久,終於找到一位Concordia大學的幼教系畢業的老師,剛大學畢業,非常年輕,可能不到二十五歲吧!我們一幫家長對她充滿寄望,好歹是專業科系畢業的老師,觀察了一個月,家長們卻覺得這種單身沒有孩子的老師,缺乏親身育兒經驗,很多事情處理得不夠完善,但大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老師難找,我們也明白Linda主管找人的辛苦,得先找到符合資格的人選,聽說必須至少修讀幼教一年的課程,且考試拿到證照,外加三年以上的相關工作經驗,符合資格的人選來到這家幼稚園,還得水土服,待得住,還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三者配合。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昨天和我丈夫看貞子三的英文版,找外國演員、導演重新拍攝的貞子三,劇情大同小異,但是對於貞子的身世交待比較不清楚,我丈夫看到貞子從一幅畫中爬出來,連忙問我:「你覺得這樣……恐怖嗎?」

我答:「嗯,蠻恐怖的!你不覺得嗎?」

我丈夫:「Well, 你沒看到貞子從裡面爬出來的姿勢很怪異,手還扭轉成那樣子,老外只會覺得他是handicapped〈中文:殘障的意思〉吧!」說完,還哈哈大笑了好一會,整個恐怖的氣氛都被他破壞了……

我看著不識趣的他,他又繼續說:「你沒看外國鬼其實都很fully mobile.不是力大無窮的變種鬼、不然就是可以飛天又會咬人的吸血鬼!這種只是從畫裡跑出來,要抓你的鬼,爬得又那麼慢,外國人只會覺得被嚇的那個人趕快逃跑,不就沒事了?幹嘛還呆呆站在那裏等貞子來抓你?」

我聞言,覺得這種對恐怖的概念,其實不同文化賦予它不同的想像和感受,像我看國外的吸血鬼,就不覺得吸血鬼比我們的殭屍可怕,而且外國鬼片只是把你的頭咬掉、亂砍你的身體、噴噴血啊,頂多算是血腥、噁心,而亞洲的鬼片都是劇情慢慢推移,恐怖的感覺是從內心一路毛出來的,但外國人覺得殭屍只在哪裡跳啊跳的,有什麼可怕?還有倩女幽魂的小倩,只是一個長得漂亮、又飄來飄去的女鬼,和恐怖也扯不上什麼邊……

我的童年正值香港一系列殭屍片盛行的年代,我那時候最喜歡看林正英領銜主演的鬼片和殭屍片,但我丈夫的看法是:「你不覺得亞洲的鬼就適合慢動作嗎?當後來一系列殭屍片裡的殭屍開始變得動作敏捷,整部片看起來就比較像搞笑片,不像恐怖片?」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上週送女兒去學校,我手中拿著女兒慣用的吸管杯,杯裡盛裝著早餐未喝完的牛奶,邊走進教室,一位老師看到我女兒,便領著她坐定在教室的大白圓桌,開始畫畫。

Please! Dont let Linda see you!Linda是女兒托兒所的主管,對我說話的人是學校一位資深老師,她邊拉住我的手,邊好心地提醒我趕緊將牛奶拿離學校,說上次在教室內,Linda看到有家長帶的食物放在桌上,很生氣地對一幫老師發火,所以她得請我趕快把牛奶帶走,別給大家惹麻煩!

這位老師為什麼要這麼緊張?因為女兒的托兒所有個成文規定,不准帶外食〈包含牛奶、優格、飲料、任何食物等等〉,小朋友能吃的食物得一律由學校中央廚房提供,因為學校有很多過敏兒,如果你孩子能吃的食物,帶到學校來,但不小心旁邊的孩子吃了,發生過敏,校方可能會被家長告,因此校方很緊張。

在我還沒當媽以前,我並不知道這裡的幼兒過敏有多嚴重,等我女兒上托兒所後,我才深入了解這個問題,由於學校有許多規定都是為過敏兒設立的,所以報名幼兒園,校方還會特別拿出一張表格,一一詢問你的孩子對哪些食物、藥品過敏。當我看到洋洋灑灑地一大張表格上,羅列各式各樣的過敏源,真是大開眼界!

我丈夫一位親戚的女兒在加拿大出生長大,她只要一吃到含有花生的食品或飲品,就會立刻暈倒,還不是拍拍她的臉、把她叫醒就沒事,得送到醫院,施打特殊的針劑,她才會慢慢甦醒過來。我當時聽到過敏會昏倒,有點吃驚,並且馬上浮現一個疑問:「加拿大空氣、水質,各方面都比台灣乾淨,怎麼還會養出這麼多過敏兒?」我丈夫說:「因為環境太乾淨了,身體的機制適應加拿大以後,便容易因為空氣不夠乾淨等等因素,而出現過敏反應!」這話還真玄妙啊!這和老一輩的人說的「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是相同道理嗎?

被老師警告後,我趕緊將牛奶拿回家。當傍晚時分來臨,我駕車到學校接女兒時,在門口巧遇學校的主管Linda,正要下班離去,她好像發現我帶牛奶來學校的事情,她迎向我,然後說:「Did you know there is no food and drink at school?」我不好意思地笑笑,說我知道,然後她的反應是:「Just to let you know that the teacher Cindy is quite angry,  but she will talk to you!」接著就微笑地客氣離去。我想真正雷霆大怒的人是她,但她的處理方式「很亞洲」,懂得「推來推去」的道理,這樣事情既處理到了,又不得罪人!雖然我知道她在表達不滿,不過可能她的處理方式比較像台灣人的處理方式,我卻似乎比較能理解她的心情和立場了。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剛定居蒙特婁時,參加慈青的活動,因緣際會認識一位McGill法律系畢業的女孩子,她七歲移居蒙特婁,媽媽為了讓她和妹妹法文和英文進步神速,她們姊妹倆小學的寒暑假都是在法文或英文夏令營度過,媽媽希望她們多和當地小朋友接觸、交朋友,盡快融入這裡的社會。

我們有次在義大利餐廳用餐,她向我講述這裡的社會狀態,她說:「這裡的外國人都不存錢的!他們口袋有錢,一定花光光!」其實這個說法在我大學時,我打工的英文補習班裡,就曾聽那裏資深的老師說:「很多老外都很窮的,他們都沒什麼存款,也沒什麼錢!」我當時對這話半信半疑,我詢問讀McGill這位朋友:「為什麼會這樣?」

她解釋:「因為加拿大的福利制度好,稅收已經抽掉薪水一大筆,到手裡的錢已經不多,再加上他們房貸的頭款都只有付個3%5%,剩下的全部都向銀行貸款,所以每月要付的貸款不少,因此他們認為扣完稅的薪水,還要扣掉房貸或房租、車貸或車租、就學貸款、水電支出、生活費等等,剩下的錢已經是可支配餘額,要盡量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沒有儲蓄的必要,畢竟都繳那麼多稅了,政府會照顧自己的老年生活。」我後來向許多在這裡當上班族的朋友求證這件事情,證實是真的,這也間接解釋為何外國人一旦失業,就好像天塌下來似的,因為他們都沒有存款,一失業,接下來的房貸、車貸、生活費全沒著落,這時候他們就得賣房子了,趕緊拿點現款回來,不然等房貸繳不出來,房子被銀行收回去,就房、錢兩失了!

外國人存不了錢,外國人的家庭關係也是因素之一,西方父母不會留錢給自己的子女,一是父母自己也沒什麼儲蓄習慣,能把孩子養大就不錯了,二是他們養兒育女的心態不像東方人那麼任勞任怨:覺得父母應該為孩子無私的奉獻,外國父母很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質,例如他們兩老要存錢去度假、買好一點的衝浪板去衝浪等等,必須放點錢在自己身邊好好享受。因此幾乎每個老外買房子、買車子都要白手起家,家裡不會資助他們,這就造成他們買房、買車都在永無止進的貸款中輪迴,當然也就無法存什麼錢,於是這又衍生出新問題,當地人看移民來買房子往往一筆付清,心裡頭也不大是滋味,加上移民把房價炒得很高,導致當地人買不起高級區的房子,只好搬往市郊、交通比較不便的區域〈房價比較便宜〉,這也是移民和當地人的一個小心結和嫌隙。

有幾次,我上街購物,發現外國人買東西的氣勢的確比較「豪氣干雲」,而我們這種從亞洲來的,看到那些東西的品質不怎麼樣,還要賣那麼貴,還要外加打15%的稅,心想:「這樣的品質,在台灣幾百塊錢就可以買到,樣式比加拿大多且精緻!何必在加拿大買?」於是我買氣全消。因此往往每次回台灣,我總會大肆購買,因為台灣貨品的品質比較好,加拿大大部分的東西是made in China。但是如果要買名牌包包或衣物、鞋子,有時候在加拿大卻能買到品質好又比亞洲便宜的東西,真是有趣!在社會主義、薪資水平又比台灣高的加拿大,名牌貨反而比台灣賣得便宜!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家長忙著在水裡照顧、陪伴自己的孩子游泳,老師則在一旁觀看。

不知不覺,我兒子Q弟都五個月大,可以學游泳了!

這裡的社區游泳池在夏日時節,開辦一系列嬰幼兒的游泳課,最小的班從嬰兒四個月大開始招生,Q弟剛好超過這堂課最小的招生年紀,我趕緊幫他報名「嬰兒泳訓班」。

做媽的,當然不會偏心,去年此時,我也幫我女兒Q妹報名游泳課,完成報名手續後,在上課的前兩週,我卻接到社區中心的電話。

Hello? Are you the mother of XXX?」〈基於保護Q妹的隱私,這裡不公開Q妹的真實姓名……〉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這個單元將會陸續收納我的懷孕生產經驗,我的Q妹在加拿大出生,Q弟在台灣出生,兩個孩子都是加拿大人,但曾在台灣和加拿大生產的我,發現兩地的生產經驗有相當多迥異的地方,於是我想將這些經驗寫下來,和大家分享,加上我們都稱懷孕為「身懷六甲」,於是我把這個單元取名為「快樂六甲村」。之後我會陸續放上如何在加拿大找婦產科醫生、坐月子、如何和加拿大醫生溝通等事項,我也會將這些經驗和台灣的產檢、生產經驗做個比較,希望這些有趣的真實小故事能提供給大家輕鬆、好玩的閱讀享受。

 

綺莉思 敬上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埃及鄰居Mindy預產期是今年九月,而她剛從埃及來的婆婆會在九月底就離開,因為要趕回麥加朝聖,還有參加回教徒的Ramadan,也就是回教的齋月的齋戒。麥加朝聖這些事情以前都只能在歷史課本上讀到,現在居住的環境都常能接觸這些不同文化的鄰居、朋友,感覺有點不真實,又有點新鮮、有趣。

我上學期在college上課的時候,在公車上認識一個伊朗小姐,她沒有包頭巾,我當時很訝異她為什麼沒有包頭巾,我原以為阿拉伯地區的女士們都會包頭巾,她向我解釋:「因為伊朗不信奉回教,而是信奉波斯教,並沒有包頭巾的習慣。」我這也算是多學到一樣東西了!

其實猶太人也包頭巾,我化學實驗的partner,是位猶太小姐,她則是都包著頭巾,她的理由也是:「I am a jew. I can not reveal my hair in public. The only man who can see my hair is my husband.」但有一次上課時,我看到她沒有包頭巾、沒有戴帽子,將頭髮露出,我很訝異地問她,怎麼今天露出頭髮了?她說:「This is the wig! 」原來包頭巾的猶太婦女可以戴假髮!這樣又可以變換造型,又不會顯露出她的真髮,比回教婦女多了點彈性。

我的鄰居Mindy總是包頭巾,但有幾次我去她家聊天,她居然沒有包頭巾就來幫我開門,我問她:「Why dont you have your scarf?」她則回答:「Because you are the woman! If there is no man, then I can show my hair! 」我又問她為何她三歲的女兒沒有包頭巾呢?她說通常要等到女孩十四歲以後或初經來潮後,才要開始包頭巾,而且十四歲以後不能去公共游泳池游泳,只能去YWCA游泳〈得游泳池內都是女人才行!〉我好奇地問她,如何剪頭髮呢?應該不能上髮廊吧?她說,她這輩子都沒去過髮廊,她的頭髮都是家中媽媽或姊姊幫她剪的。既然回教徒有這麼多不同的規矩,我和Mindy在一起時,我從不會送她食物,如台灣的鳳梨酥、太陽餅或蛋糕,因為他們不吃豬肉,我也不確定這些食物內是否含有一些會讓她破戒的食材,我還曾經聽她說,回教徒要宰殺家禽或牲畜前,必須以特殊宗教儀式膜拜這些牲畜,再予以宰殺,宰殺後的肉品稱做Salami,當個回教徒,戒律還真不少!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周五送女兒進托兒所後,遇到另一位小朋友的保母,這位保母來自菲律賓,我們都是差不多時間送孩子去托兒所,雖然沒談過幾句話,卻常看到彼此,算是「熟悉的陌生人」,剛好我送完孩子要離去,她也尾隨在後,推門走出來,我問她是否需要我載她一程?她一口答應。我們居住的社區是一座島,他和僱主住在同一屋簷下,屋主是阿曼人〈阿曼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沿海區域〉,已經受僱來加拿大蒙特婁約快兩年的時間,短短五分鐘的車程,就到了她家。

每天我送女兒上學,至少看過兩戶家庭是由菲傭送孩子來上課,在加拿大,也流行聘請亞洲來的保母或幫傭,一是薪資相對比較低,二是亞洲幫傭比較好溝通、好講話,如果是聘請當地人,她們動不動就想要告僱主,不然就是去
association舉發僱主如何如何不好。

放這位保母下車後,在回家途中,我憶起以前我女兒剛出生,我也想僱用菲傭來看顧小孩,後來我娘家媽媽持反對意見,提到很多僱用外勞發生的不愉快事件,例如外傭和男主人發生誹聞、台灣還曾經發生外傭在僱主的飲水中放入經血等恐怖事件,後來我也就打消念頭。不過,我想這位保母應該是不錯的人,我看她對我女兒的同學,也就是她僱主的兒子,很貼心,互動多,小男孩也黏她,這世界上還是有很多好保母。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了五堂物理課,上次經歷一次小考,今天這堂課,老師開始發小考考卷,奇妙的是,老師居然按照分數高低發,從分數高的開始發起,我原以為外國老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成績是一種privacy,應該不會按照分數高低來發卷,因為這樣做,豈不是全班都大致知道誰考得比較高分嗎?

老師熟練地將考卷發給每位同學後,他甚至把分數最高的是幾分報出來……

這整件事情最驚悚的是,我旁邊的猶太同學馬上問我:「How much did you get?」〈問我分數考幾分?〉我被問得頗不自在,而這份不自在源於我的東方教育。遙想我還是個高中女孩的時候,班上的升學壓力競爭很大,學校生活一日下來,大考、小考不斷,幾乎每堂課都有一個小考或大考,而同學間不成文的默契是不能公然詢問同學的分數,只有好朋友之間,會互相關心成績結果,但比較不熟的同學間,「問分數」是一項校園生活的禁忌行為,因為倘落你考得比別人好,去問別人分數,豈不是要讓同學難堪?假設你考得不好,又去問別人的分數,會被認為你少了一份反省心和羞恥心,應該先閉關反省、多練功,而不是四處詢問他人的成績。這種根深蒂固的概念始終存在我的潛意識中,所以當外國同學每次大咧咧地問別人分數時,口氣像小朋友間互相詢問:「你身上有幾顆彈珠啊?」「我有三顆,你呢?」每次我都被問得心有餘悸,就算我沒被問,在一旁聽到別人這樣的對話,不自在感就像以為朋友在房內讀書,未敲門就進入,卻撞見朋友正在換衣服的尷尬。

此當同學問我分數時,我內心常有許多沙盤推演,例如「我應該像他們即使只考六十分,也自信滿滿地說:”I did it pretty good!”

或是,即使我考滿分,還是對他們說:「Not really good. I could do it better……」但這樣他們可能會覺得我太虛偽了,明明都滿分了,還能怎樣do it better?

還是一咬牙,大聲地報上分數,並反問:「I got 98. How about you?」畢竟伸頭也是一刀,縮頭也是一刀,被問不回答,就是沒禮貌,既然都要被對方知道分數,不如也套套他的口風,知道一下對方的分數?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當初抱持國外總是比較好的心境來到加拿大,在此地落地生根後,感受真是大不同!

蒙特婁是法語區,當地居民多半是法國族裔,言談舉止間,或多或少嗅得出一絲優越感,而這種優越感是造成這裡種族分裂的原因之一。平心而論,台灣人很難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理解到「種族歧視」的真義,即便有些人喜歡區分本省人和外省人、原住民、客家人、外籍新娘、外勞等等,然而台灣人生性善良溫和,對老外又和善,我只能說,種族間的對立還停留在「小兒科」的程度。

想當初,我覺得在別人的土地,總應該先學習法語,才能融入這裡的社會,於是我先到YMCA學習法語,之後又到移民班學習法文,好景不長,經過一段時間後,我才發現,當我努力和別人說法語,他們嫌棄我的法語有腔調;不說法語的話,他們又不願意和你打交道,關於這件事情,我還請教過我丈夫。

我丈夫說:「你知道這裡的人幫華人取了一個term,不是francophone,也不是anglophone!」francophone〈法文〉指的是講法文的人, anglophone〈法文〉指的是講英文的人。

「那他們叫我們什麼?」我既好奇又疑惑,催促他趕緊揭曉答案。

allophone!」其實法文裡,並沒有這個字,這是當地人自創的字。Allo〈法文〉,就是英文的hello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YMCA畢業後,我到移民局開設的成人法文班學習法文,移民班法文的上課地點是所法文小學,由於當地人生育率不高,許多當地小學招生不足,最後面臨廢校的命運,魁北克省政府就把這些學校轉型為移民班的法文學校。

我在移民班認識了許多有趣的移民朋友,包含中國人、智利人、委內瑞拉人、日本人等等。我們在移民班的日子,混亂中帶有一絲從容,因為大家都處於待業狀態,重返校園當全職學生,生活不似以前上班那般忙碌緊張,和老師雞同鴨講的瞎猜中,大家建立起一份革命情感,此處的氛圍像是學校的新生訓練營,每個學生都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常常交換生活消費資訊或如何申請政府補助之類的訊息。總體而言,新移民對新生活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有時同學午休用餐的對談,也摻雜一些對現實生活的小抱怨、傾訴思鄉之情、同病相憐的互相安慰等等,例如這裡的當地人對我們如何不友善、老師對華人的法語發音特別挑剔、冬天實在太冷之類的話題。

這一天,我如常地和同學在學生餐廳用餐,兩個中國同學抱怨老師歧視中國人的法語發音,偏心講西班牙文的南美洲同學。兩位同學,你一言、我一語地,對話在空中交織成一首輪唱曲,想當然爾,這樣的對話,最終不可能有什麼具體結論,也不會改變老師對待我們的方式,我們這群人在移民班的日子,就像大部分人的生活,不如意也不完美,但也還能平實又平安地混過去。

這就是華人在移民班遇到的瓶頸,因為本身法語基礎比不上中南美洲的同學,可是分班的時候,大家都分成一班,造成班上同學程度良莠不齊,老師很難因材施教,最後就演變成學生囫圇吞棗、老師唬弄帶過,法文學得不夠確實,因此很多來蒙特婁,號稱已經在移民班學了五年或十年法文的人,法文還不甚理想,大抵上就是從一開始,沒有人糾正他們的發音,基礎打得不好,往後的日子,便很難精進法文程度。

文章標籤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是我居住社區的某一景,大家也許以為加拿大只有獨棟的房子,其實還有很多semi-detach〈雙拼〉的房子和高樓大廈〈矮房子後方就聳立著高樓大廈〉。

 今天,是我第一天開始寫網誌,我想以這份網誌忠實記錄我在加拿大Montreal定居生活的點點滴滴,希望可以給想要移民國外的台灣父母和嚮往此處求學生活的莘莘學子一些受用的資訊和幫助。

我在加拿大的定居生活,要從我在蒙特婁公證結婚開始說起。公證當天,代書到我們家中幫我們進行公證儀式,準備進行儀式前,代書便問我們是否打算簽婚前協議書,對婚前協議書的想像就是一般好萊塢明星夫妻常常簽署的那份文件,大意就是結婚前先講好如果我們以後離婚,打算各奔前程的時候,財產該怎麼分,小孩該歸誰。這對於台灣長大的我而言,相當尷尬,我們含糊其辭地說,還沒想過這個問題,等過幾天再說吧!

 

代書接著很正經地問:「你們兩人都立了遺囑嗎?」

「沒有。」我面露尷尬,才剛結婚,也沒有子女,就開始談身後事,該從何談起呢?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在加拿大,五月的第二個禮拜日是母親節,六月的第三個周末則是父親節,這裡的父親節可不是八月八日喔!


蒙特婁居民喜歡來Mont Royal遊憩、野餐、曬太陽。

我和鄰居詩晴夫婦決定一同前往皇家山野餐,皇家山對蒙特婁而言,就像陽明山對台北而言,是個離市區近、又可以郊遊踏青的好去處。我們到達之後,兩位爸爸分別安排野餐桌和吃食,我和詩晴帶孩子去湖邊餵魚、餵鴨,我一時興起,還讓Q妹將鞋子脫了,到湖邊玩水。她玩累了,上岸後,一直看著繞著湖邊轉圈的冰淇淋車。

詩晴的兒子首先發難:「媽媽,我想吃冰淇淋!」女兒如釋重負地會心一笑,還不望瞄了我一眼。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妹(左二)右手邊的這位中國小女孩就是Sofia,他們此時正在表演畢業典禮的第三首法文兒歌。   

   女兒學校
612日辦畢業典禮,畢業典禮前三週,學校就發通知提醒家長612日下午兩點學校有這場盛大饗宴,到畢業典禮前三天校方發出正式邀請函給每位家長。我女兒就讀年紀最小的小班,還未到畢業年紀,小班也在這場盛會中擔綱完整的演出。

其實我並未有很高的期待,畢竟三歲小孩只要健康平安,就很萬幸了,至於畢業典禮要表演些什麼呢?基本上就是唱歌跳舞,老師最先和我說:「我們這幾天都在練習ABC這首歌!」我微笑點頭,示意我收到這個訊息,可我並不想干預太多老師的教學,因此我並未問明細節。

過了幾日,學校在教室門口貼出公告,請家長自告奮勇協助認領畢業典禮餐會上的餐點,明細有蘋果口味或柳橙口味的果汁、總匯三明治、沙拉拼盤、餅乾、甜點等等,我領著女兒進教室後,女兒的班導師便迎向我,問我要不要認領幫忙帶一些食物過來,我便認領了果汁,因為其他三明治或沙拉拼盤,我並不了解這裡人的口味,不知道該如何挑選口味,買超市現成的果汁,應該不會買錯。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兒出生前,我有大把光陰學法文,當女兒出生後,忙於照顧孩子,我有一大把青春都埋首在哺育孩子的忙亂之中,等到育兒工作比較上手後,我決定利用晚上的時間〈我丈夫下班後〉報名
college的繼續教育課程〈Continuing education〉,由於我想申請大學理工方面的科系,但我是文科〈社會學系〉的背景,得先修一些繼續教育的課程,例如物裡、化學、微積分等課程,再以這些課的成績申請大學科系。我期待重返校園,完成自己的理想。

加拿大的繼續教育〈continuing education〉管道非常暢通,使得想重返校園的社會人士可以如願地進入心目中理想的科系。只要本身語言程度夠〈至少英文或法文的聽說能力要好,才能聽懂老師上課的內容〉報名繼續教育的課程,不需看TOEFLGRE的成績,只需出示當地居民的身分資料,接著上網選課、付學費,就能開始上課了。看到這裡的成人繼續教育辦得這麼成功,覺得身為加拿大的公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去報名的那一天,我有點緊張,內心隱約覺得我和校園生活脫節了一陣子!我是以全母乳的方式哺育我女兒,兼全職家庭主婦,我每天的例行工作就是「留守」在家,感覺有一陣子和社會脫節了!但我想起大學畢業時,我的社會系教授送給我們的一句話:「永遠要對你的人生有Passion!對人生沒有Passion的人,還算活著嗎?」我覺得這句話很讚!我一直都牢記在心理,我不想畫地自限:僅僅因為自己的年紀而埋沒自己的能力!

推開辦公室的門,我站在排隊的人龍裡,今天是開始報名的第二天,人潮有些多。排隊時,我overheard前面的人被要求提出成績單,我心頭一驚:「不妙!我忘了帶我的高中成績單!」在魁北克申請collegeprogram,只需要提出高中同等學歷證明〈如果你有大學畢業的文憑和成績單,也可以提出,但是校方主要在意高中的學歷文憑,因為魁北克的college是銜接高中教育,college讀完,才申請大學〉,我有點氣惱自己忘了帶這些文件!算了,既來之,則安之,姑且等輪到我時,聽聽看對方怎麼說,我再決定下一步的行動。

終於輪到我了,服務人員請我填妥申請表格,並且拿出我的身分證件證明我是魁北克的居民,她審閱過我的身分證件無誤,收了表格,對我說〈以下對話是英文發生,已經翻譯成中文〉:「好了,已經註冊好了,你回去上網選課,用信用卡付學費即可。」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既然我在台灣都有大學畢業學歷,為什麼我到加拿大學習,是先在college上課,而不直接申請大學呢?因為我想申請的是理工科系,但我在台灣讀的是文科,要上大學前,我必須先拿college程度的微積分、物理課、化學課、生物課等等,才有資格申請大學。因此我第一學期在college就先選修數學課,因為上完基礎數學課,才能拿微積分,拿了微積分,才能選高階化學課,這些課都有修課的先後次序關聯,可以想見,不大可能一學期就把所有課修完,大約要分三到四個學期拿完。

第一堂數學課,真是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時隔多年,重回校園,心情難免有些忐忑,也不大了解這裡的小孩〈college students〉在想些什麼,上課前來到教室,氣氛非常寧靜,同學都不聊天的,也不微笑打招呼,都是「低頭族」,各自把玩手機,我心想:可能是新學期、新同學,大家都羞澀、不善辭令吧!

老師一進門,一身球鞋、短褲、Polo衫的打扮,拿出講義夾裡的course outline,跟著很悠哉地將一張張course outline,交到個別同學手中,這樣發不是很慢嗎?為什麼不像我們在台灣上課,老師發空白的考卷或講義,一定是將一疊考卷或講義發給每一排頭一個學生,然後一人拿一張以後,向後傳給後面的同學,最後面的學生沒拿到的話,再舉手向老師索取,只要幾秒鐘,大家都可以拿到講義了。如果在台灣,老師是一個個同學發考卷的話,就會產生不公平性,例如坐在前排的學生都比後排的學生先拿到考卷開始作答,不就比後排、晚拿到考卷的學生佔優勢?我記得我學生時代,遇到大考,老師一定先請大家到教室外面等候,老師在每個桌面都預先放好考卷、並反蓋,再請同學進入教室坐定,等大家都坐定後,老師說開始作答,才可以將考卷翻開,開始作答,這方法就是希望所有學生都有一樣多的時間做答。但也許這裡人有他們的思考邏輯吧!

等花了五到六分鐘左右,大家都拿到course outline後,老師逐一解釋上面所列的事項,說明考試作弊是很大的過錯,嚴重的話,可被退學;每一週的上課進度為何、大小考試預訂的日期和佔分比重,還有如果你對課堂有疑問或是有任何個人的學習障礙,可在老師明定的office hour到老師辦公室找老師談,course outline也註明老師的辦公室電話、email,以及教科書名稱、參考用書等等,我的數學老師還擁有博士學位,這是一件很特別的事情!為什麼特別呢?因為在國外,有博士學位的老師通常第一志願都是到大學教書,除非大學找不到教職缺,他們才會到college教課,而我在college上課,我的初級數學課、三角函數課、微積分、物理課、化學課、英文課的老師都擁有博士學位,可見現在大學教缺有多難找,大家都只好退而求其次地來college教書。

老師也想要破冰一下,他用幽默的口氣稍為介紹他自己,希望軟化課室有點冰冷僵硬的氣氛,然後他說:「
We should cherish each other today!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class, everybody shows up! I am sure some of you guys will disappear next time. By the time we finish the last class, there will probably be half amount of the students in this class.」話畢,老師自己狂笑不止,有些同學也被帶動,跟著笑出聲來!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前幾天我和台灣的高中好友通電話,我問她:「你喜歡我的部落格『小房東週記』這個單元嗎?」

好友答:「不錯啊!但有誰會真的要移民加拿大?移民加拿大不是要很多錢嗎?」

我聽了真的大吃一驚!原來有這麼多人都誤會移民是有錢人的專利!其實不然,有許多歐洲人移民加拿大,都沒有花什麼錢,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呢?接下來我會一一告訴大家移民方法有哪幾種。

先給大家一個加拿大政府移民的官方網站,http://www.cic.gc.ca/english/immigrate/index.asp

其實移民公司或移民律師,也都是上這個網站閱讀相關資訊,再把資訊pass給客戶,這個網站詳細記載移民的資格、如何申請、申請時間大約要多久、有問題要打哪支專線詢問、常見問題回答等等,連申請表格的PDF檔也在上面,即使你人不在加拿大,你想移民,只要上網填妥這些PDF表格,打印出來,附上加拿大政府要的證明文件〈就我所知,這些文件可能包括去法院公證後的無犯罪紀錄、法院公證的你本人的出生證明、法院公證後的戶口謄本,銀行的存款證明、你目前國籍的身分證明文件,利如護照等等,用來證明你是該國的合法公民〉,上網用信用卡付清申請費〈申請費不高,通常五十多到一百元加幣左右,每項申請服務的費用不同,但這遠比你叫移民公司辦,省錢很多〉,記得把繳清費用後的收據印出來,把申請表格、繳費收據和證明文件放進信封內封好,然後再花郵寄費寄到網站上註明的收件地址,接著等待加拿大政府的回音即可,不論你的申請有無通過,加拿大政府都一定會回信告知你。

簡言之,移民加拿大的過程是很「透明化」的!不用依賴移民公司,你也可以自己申請移民加拿大。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張照片是女兒同學主動對我說:「你不是要拍我們嗎?趕快拍吧!』而我才幫他們在學校後院的小推車上拍下的合影。

女兒還在襁褓之中,我常看一些育兒雜誌和書籍,書上都說要從小培養孩子分享的概念,這樣她以後上幼稚園,才能更和諧地與人相處,於是我從女兒能聽懂話開始,便不斷灌輸她分享的概念。

有一天,我正在廚房吃冰淇淋,我丈夫幫女兒洗完澡,帶她下樓。

女兒看到我手中的冰淇淋,說:「媽媽,給我吃冰淇淋!」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七月一號和二號加拿大國慶放連假,昨天帶女兒去了Old Montreal 參加許多活動〈詳請會再放上部落格〉,今天我還打算帶女兒去公園的噴水區踩水。

出發前,我對女兒說:「請你先下樓穿好涼鞋等我,我上去拿東西,馬上下來!」我立刻回到房內準備毛巾、泳衣等物品,裝袋後,急忙跑下樓找女兒。

女兒看到我下樓,抬頭得意地對我說:「媽媽,我幫你整理好鞋子了!你看!」

我一看,鞋櫃的鞋子都被拿出來,整齊地擺放在四、五格的梯階上,完全擋住通道,我真是啼笑皆非!才正趕著出門,這樣一弄,我豈不是還得重新把鞋子放回鞋櫃?

女兒沒看懂我的臉色,還開心地說:「媽媽平常打掃很辛苦,我幫媽媽整理鞋子,媽媽就不會辛苦了!」真是個貼心的小搗蛋……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女兒出生後,我不斷和蒙特婁的醫療體系「交戰」,為何用到「交戰」這個字眼?因為夾雜相當多「對抗對峙」、「心力交瘁」、「痛苦擔憂」的情緒在裡面。

為何會如此呢?這裡的醫療體制非常不「user friendly」,我舉幾個例子後,各位就會明白了。首先,從我懷孕時,遍尋不著婦產科醫生的事件開始,本人已經深刻感受到:這裡的醫生真是「物以稀貴」!再者這裡的護士都會提醒新手父母在寳寳兩個月大時,要給小兒科醫生做例行檢查,於是從我懷孕末期,就開始幫未出世的孩子掛小兒科醫生的診,居然花了我兩個月〈在我月子快做完的時候〉才好不容易約到診,當時眼見寶寶快要兩個月了,我居然都還沒幫她約到醫生,真是心急如焚,內心的焦急和擔憂自然不在話下。

原以為找到小兒科醫生,寶寶看病就方便多了,可惜世事難料,又出現新的阻礙!因為寶寶有一次感冒,我打給她的專屬小兒科醫生掛號。當時的對話是以英文發生,但以下翻譯成中文。

...........................全文請見 綺莉思散文集"暖暖心光"    https://readmoo.com/book/210163794000101

 


文章標籤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幾天,我陪女兒上風行網,女兒依著icon的圖示選了一部卡通,內容是孔子和老子正在聊天,交換不同的思想、見解,這時候,畫面上突然出現一個黑影,開口和孔子以及老子做學術性思維的論辯,而且論證地頭頭是道,孔子和老子覺得這位神秘人的談吐不俗,見解獨到,雖然有些地方有點玄妙難解,可應該也是一位大思想家吧?

於是老子開口問:「可以請問您尊姓大名嗎?」

鏡頭向黑影人拉近,同時spot light打在黑影人身上,終於能見到神秘人的真面目,居然是個小童子,小童子幽幽地答道:「我是…風子……」

我當場大笑,女兒則面面相覷地不知發生何事…

這個笑話的敗筆就是,鎖定對象是小孩子,但笑出聲的卻是父母親……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為什麼今天選擇這道菜和大家分享呢?因為這是我在加拿大開咖啡館的好友Amanda最喜歡吃我做的一道菜,如果希望和朋友友誼加分,可以試試看做這道菜給你的朋友吃喔!

這道菜也屬於懶人料理喔!食材容易取得、簡單好做,也非常適合出外郊遊踏青、用來夾三明治給孩子當早餐。


材料:馬鈴薯三顆、雞蛋四粒、紅蘿蔔四分之一條

調味料:鹽、美乃滋、胡椒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取用「西遊記」這三個字呢?因為我一個東方女孩嫁入西方社會〈加拿大〉,這個單元會收錄我在加拿大的遊歷和旅遊記錄,因此取名「西遊記」。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Women shelter的外觀,它位於交通繁忙的十字路口旁。

上個冬天,我進行換季大掃除時,發現廁所矮櫃內有許多新的保養品和化妝品,不過單我個人是無法消耗這麼多化妝品,於是我想要捐出去,這些物品不適合捐給育幼院的小朋友,我便上網去找有無較合適的社福機構,找到一個原住民的women shelter,我依著網頁上的email寄信詢問他們是否需要這些物品,回信的小姐很客氣地說他們機構正需要這些東西,因為社福機構只能滿足基本的生活所需,沒有餘力再提供化妝品這類的奢侈品,機構裡有許多媽媽、太太、小姐們常抱怨沒有化妝品可用,如果我能送去給她們,那再好不過了!

對方回信的電子信件的署名下方寫有電話和地址,我又再打電話確認對方的地址,對方提醒我機構的正確位置並不是網站上的地址,因為他們不能讓家暴者知道這些受害者的行蹤,免得家暴者會找上門造成困擾,於是她請我拿紙筆寫下另一個地址,而這個地址才是她們真正的位置。對方說他們是二十四小時都有人留守在機構,我隨時都可拿去給她們。當晚,我先生下班後,我在廚房忙著準備晚餐,我和他提起這件事情。

我問我先生:「你知道Women shelter嗎?」

我先生:「知道,我曾經在聖誕節時,和幾位志工去哪裡扮演聖誕老公公娛樂大家。」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還記得我在部落格文章話說從頭裡,開門見山地說了什麼嗎?我希望忠實記錄加拿大的生活點滴,幫助想移民加拿大的朋友, 秉持這個初衷,我特易增設小房東週記這個單元,我會在這個單元裡分享我朋友在加拿大當房東遇到的有趣的、特異的、不愉快的、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大家看了以後,就會更了解如何和老外當鄰居。

我也會在這個單元裡教大家如何在加拿大選屋、購屋、賣屋,買屋的程序有哪些?如何找代書?如何和房仲以及代書交涉等等,我想這些資訊對於想移民加拿大的朋友,幫助應該很大。

不過由於細節眾多,我會在後續的幾篇文章,詳細有理路地介紹給大家,希望大家多上來看看,多多指教。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篇文章有三個重點,第一給資訊〈我會將加拿大統一的房仲網址給大家,〉,第二給概念〈加拿大的房子有哪些形態,優劣各為何〉,第三給信心〈大家有了購屋的資訊和概念後,來加拿大買房子不用只依賴移民公司給的資訊,你們參考這些資訊,至少心裡有個底〉。

 首先,加拿大的所有房屋仲介大部分都會將手頭要買賣的房子陸續放到以下這個網站〈這裡所有的房仲公司都是把資訊丟到這個網站,並沒有自家專設的網站,因此只要上這個網站,各家的價錢都一目瞭然〉,www.realtor.ca 上面可以看到加拿大各地〈不只包含蒙特婁,還有溫哥華、多倫多或渥太華各城市的房屋都可以找到〉,即便不居住加拿大的朋友,上這個網站稍微查詢,便可大致了解這裡房價的落點在哪。

第二,加拿大的房屋型態有以下幾種:

1. House:獨門獨棟的房屋,房屋兩側都沒有和任何房屋直接相連,前院和後院不一定同時存在,各個house會有點落差。

2.Town house:就是類似台灣雙拼的房子。

3.Apartment:公寓或大廈,和台灣的公寓大廈相同,只是有些新公寓有游泳池,舊公寓不一定有健身房、游泳池等設備,各大樓和公寓情況不同。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近台灣大風大雨,菜價漲了好幾成!我突然有些小感觸!蒙特婁其實比台灣更鳥不生蛋,這裡的雪季長達半年以上,緯度又高,其實種不出什麼蔬果,大部分的蔬果都是美國或墨西哥進口,按說我們這裡需要靠進口蔬果維生,菜價應該很高吧?但菜價卻出奇地穩定,為什麼呢?這主要是政府的政策。

蒙特婁政府每年都會控管市面上蔬菜水果的數量,藉此以量制價,同時會對農民們發布明年可生產蔬菜水果的數量分別為多少,如此一來,農民不會白做工,等到辛勤的農作物收成時,才發現某樣蔬果因為大量生產,而得賤價出售,市場上也不會因為某樣蔬果異常稀少,而價錢被亂哄抬,因此這中間沒有太多暴利可圖,但農民有穩定的收入、人民也受惠於穩定的菜價,可以放心地安居樂業。

如果你覺得這是西方國家的大有為,亞洲社會是辦不到的,那有樣事實可能改變你的想法,因為對岸大陸也是效法蒙特婁的做法,有一次我回台灣時,曾在某間診所候診,閱讀某一期的商業周刊時,介紹對岸大陸也是用這一套大有為的供需法則,抑制物價上漲。台灣這麼小的地方,政府要弄這一套應該不是很難吧?

我並不是政治系的學生,我說不出什麼漂亮、炫技的理論來說明兩岸政策的不同,如果這是政府介入可以達到的公平局面,台灣政府做過哪些事情呢?我內心相當好奇……

更有趣的是,我丈夫曾經在辦公室中午用餐時刻,不經意地聽到他的某位同事在向另兩位同事抱怨中國人。同事A家中務農,家鄉有一塊田地持續耕種中。

同事A抱怨:「你們知道嗎?我家隔壁的農地已經被中國人買走了!」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