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快樂六甲村 (1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最近有人問我,加拿大的社會資源給予母乳媽媽很大的支持嗎?我能回答的是,普遍來說,比台灣的社區給的資源要多,我還記得我剛生完時,護士來家庭訪問時,曾經告訴我社區有母乳團體的聚會。

那時候,我每兩到三小時就親餵母奶,餵完後,就用擠奶器排空乳房內多餘的母奶,據說這樣才能刺激乳房,母乳才會越產越多。每天重複這些步驟,有時我也感到苦悶,一是幾乎足不出戶、整日繞著女兒打轉,昔日的社交生活蕩然無存,二是女兒尚小,無法和我交談,我常常覺得與世隔絕。

正當我愁悶之際,腦海裡閃過一張行程表的影像,那是當時做家庭訪問的護士留下的,上面列出,有個社區母乳團體,每週三下午定期聚會的時間表,我決定抽出一個晴朗的週三午後,推著娃娃車去搭地鐵,和母乳媽媽們交流,看能否交到一些朋友。

出了地鐵,我循著紙條上的地址,挨家挨戶地搜尋門牌號碼,我原以為聚會場所應是家咖啡館,等我找到正確地址後,才赫然發現,這是一個社會團體組織的會所,從落地窗望進去,看不出什麼端倪,因為玻璃內側都貼滿許多包裝紙,好似要預防路人輕易地向內一窺究竟。我半信半疑地推開大門,推著娃娃車進入。

一進門,就有一個社工人員出來接待我,領我進到內室,我才發現別有洞天。寬敞挑高的內部空間,房間中央有兩張大長桌,併成一個臨時的嬰兒檢查台,上端擺放小兒科診所看得到的嬰兒磅秤、嬰兒溼紙巾、面紙和尿布。角落旁圍聚幾位媽媽,他們看起來都不大熟,可能都第一次碰面吧!我慢慢趨近這群人,在圓圈的某一點坐下,臉上堆滿熱切的笑容,環視這群新朋友,我開始以法文自我介紹,反應卻不如預期,我心中的OS:媽媽們應該散發母愛的光輝吧!怎麼都沒反應、把我晾在這?

結果是我獨自面帶微笑、不斷左右轉頭,主動和左右兩位媽媽攀談,就在我的笑容都快僵硬之際,娃娃車內有了動靜,女兒甦醒過來,準備吃奶。於是下一個畫面跳到所有媽媽都認真餵奶,避免目光交接,沒有交談,這麼多女人同時扯開胸襟、餵母奶〈餵母奶時,我以哺乳巾遮掩覆蓋寶寶,不過許多外國媽媽餵母奶時,並沒有以哺乳巾遮掩,害我的視線不知該落在何處,才不會尷尬〉,畫面如同尷尬版的童子軍營火晚會:大家一起做團康、卻沒有同樂的感覺……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文接續部落格文章「加拿大社區的母乳團體http://www.wretch.cc/blog/fib3351433hu/612698」〉

上了地鐵,列車往回家方向駛去,我內心犯嘀咕:以前在台灣看外國影集friends,老外不是都比我們活潑外向嗎?今天我倒是平反了這項既定印象,只好自我解嘲:我這個亞洲媽媽比那些外國媽媽們還活潑耶!也算是以另一種型態為台灣同胞扳回一城了!

到家後,我打越洋電話回台灣,和我母親討論方才母乳團體的護士所建議的餵食方法。

「一天吃十頓餐?每一餐中間還要隔一兩個小時,你覺得合理嗎?」母親聽完我的轉述,覺得不可思議,以不買帳的口吻回問我。

「我也不知道,但這裡的護士是這樣說的!說除了三頓飯之外,還要給他點心七次,點心還包含大點、小點……」以新手媽媽,又在國外這種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養育第一個孩子,坦白說,我沒有什麼背景知識和實戰經驗能夠挑戰這裡的醫生和護士,我只能全盤接受他們講的一切!

「根本不可能!你豈不是半夜都要把寶寶搖醒吃東西?」母親斬釘截鐵地描述。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和大家介紹一款加拿大最普遍、最暢銷的嬰兒磨牙餅乾,不止廣受媽媽喜愛,更讓嬰兒愛不釋手。最讓人驚訝的是,等下大家看了餅乾的實物照片以後,知道牌子後,大家會大吃一驚喔!


請注意左上角的Hot-KID字樣,居然是我們台灣的旺旺仙貝標誌,沒錯沒錯!台灣旺旺紅出國了!
〈這一面包裝是英文字樣〉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我的大學同學剛生孩子,她常在facebook上更新她的近況,目前她剛做完月子,提到她用電動擠乳器艱辛擠奶的心路歷程,說到熟悉的電動擠乳器,我便回憶起我餵母奶的歲月,眾所皆知,我的小兒子還未斷奶,目前十一個多月,快一歲,我的計畫是等他一歲後便斷奶,我女兒喝母奶喝到一歲四個月,現在覺得有點太久了,大約餵母奶餵到一歲,已經差不多了!

我能餵母奶超過一年,很多媽媽都覺得很欽佩!母愛自然偉大,其實我在餵母奶的過程中,也曾經興起放棄的念頭。當我剛生完女兒,努力和催母奶、擠奶奮戰時,我就很想要有「奶娘」的服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有個奶娘的話,不僅幫你帶孩子,連母奶也順便幫你餵了,比褓姆還讚!不過這方法有點不人道,因為奶娘會有母奶,表示她也剛生完,如果她當我孩子的奶娘,她自己的孩子豈不就沒母奶喝?在古代不講究人權的年代可以這樣做,現在就萬萬不行。

為什麼古代人需要奶娘呢?古代大多數窮人家的媽媽當然得一邊工作,一邊餵養孩子,只是古代的有錢夫人不是都相夫教子居多嗎?有錢有閒,應該有時間餵母奶,為何不親自哺餵孩子呢?這點從清朝的宮廷劇或可推出一些原因。有一次,我和妹妹一起看後宮劇,我妹妹看我一生完孩子就有母奶,能親自哺餵嬰兒,便問我:「為什麼以前宮廷的嬪妃要有奶娘,她們生完孩子,應該也有母奶!」大哉問!我想大概是因為以前嬪妃的重要工作就是傳宗接代,如果餵母奶,因為內分泌的關係,無法馬上受孕〈餵母奶會減低女性懷孕的機率,但不代表完全不會懷孕,也有許多人在餵母奶期間,還是不小心懷孕〉,就延誤了幫皇帝開枝散葉的速度吧?我個人的猜想是這樣。

現在倡導餵母奶,像我這輩的媽媽們都流行餵母奶,但聽我的姑姑阿姨說,在她們的年代,醫院常常先斬後奏地幫產婦打退奶針,沒有母奶之後,醫院的護士便會協助新手媽媽挑選各式奶粉品牌,當時流行的想法是奶粉的營養比較健全,富含鐵質和一些寶寶需要的維生素,而今這種想法已被推翻,雖然母奶會有缺鐵的問題,但給小寶寶吃的副食品麥粉會添加鐵元素,另外餵母奶的媽媽按時吃孕婦維他命,多吃櫻桃、豬肝,寶寶也可以從母奶攝取這些鐵質。

正在餵母奶的媽媽們看了這篇文章後,希望大家共勉之,互相加油,能讓寶寶吃久一點的母奶,對寶寶的健康有長遠的助益。畢竟寶寶只有出生一到兩年有機會喝母奶,兩歲之後也會斷奶,機不可失,能多餵母奶就多餵吧。


文章標籤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產完女兒後,回家的隔天,我接到衛生所護士的來電,約好隔天來做家庭訪問。見面後,護士先和我在餐桌上坐著,確認新手媽媽都知道如何餵哺母奶等知識、並且請我協助填妥一份基本表格,內容包含小孩的姓名、生日、血型、生產醫院、一年的家戶收入有多少等等。填妥後,她看我滿臉倦容,問我:「你有洗澡嗎?」我有點狐疑地望著她,心想:為何有此一問?

她接著說:「我聽說很多華人坐月子的時候,不洗澡!」我不置可否地點點頭,原來這位護士這麼有國際觀啊!連我們坐月子的習俗也一清二楚,可見她家訪的華人不在少數!

話鋒一轉,她開始解答新手媽媽的疑問:「到目前為止,你有不清楚或有疑問的地方?」

「請問要如何觀察寶寶的黃疸現象有無改善?」、「多餵母奶就可以改善黃疸現象嗎?」我認真地希望她給我多一些指示,好讓我安心。

「你先多餵母奶,觀察一個月看看,接著你可以像這樣讓她多曬太陽……」護士邊說邊示範如何讓寶寶在室內曬太陽的技巧,她將寶寶的衣物脫開,只剩尿布,然後提醒我室內暖器開大一點,將落地窗旁、太陽曬得到的地上鋪一塊乾淨的小棉被,讓孩子躺在棉被上曬太陽,約莫十五分鐘的時間。如果可以的話,每天這樣日曬一次,對改善黃疸很有幫助。

這的確是個好方法!孩子既能在戶內曬到太陽,且不須擔心孩子受涼!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次提到我在台灣和加拿大兩地生產的差異〈請參閱部落格文章「優秀的台灣醫生』〉,我還想起加拿大醫院特別的地方,寫成以下的文字和大家分享。
    我在加拿大醫院生產完,僅僅住院三天後,我們夫婦帶著小女兒準備從醫院打道回府。離院前,除了例行的出院手續要辦,院方交給我們一份小巧的疫苗本〈這本疫苗本就等同台灣的兒童健康手冊〉,還交代我們幾件事情。他們給我一份特別的尿液測驗試紙,交代在大約孩子二十天大的時候,將試紙放進她的尿布裡,以便尿液沾濕試紙,如果試紙沾到糞便,又得再重做一次,要確保送驗的試紙上只有尿液,再將沾滿尿液的試紙在陰涼處風乾,再放進回郵信封寄回檢驗中心。這份試紙要做的測試據說可以準確驗出寶寶是否有ㄧ些遺傳性的疾病,如果檢查結果正常,不會另行通知家長,若檢查結果有問題,會再打電話通知。很幸運,我們沒有接到檢驗中心的任何電話,我也無從得知檢驗結果有問題的話,他們會如何處理。

    交代完尿液試紙測試和寄回的方法後,護理站的護士對我們說:「你們回到家後,會有CLSC〈衛生所〉的護士打電話來約家庭訪問的時間,主要是到府輔導新手媽媽如何餵母奶、如何觀察寶寶黃疸狀況是否改善,你如果有任何育兒的問題,屆時都可以請教那位護士。」在台灣,生產完、到家後,衛生所會派人到府教導這些事情嗎?

    在護理站領完文件,護士請我們回病房將孩子放進安全座椅後,帶回護理站讓她檢查,我們回到病房後,先是小心翼翼地將女兒從嬰兒推床上抱起,放到母親的病床上後,動作輕柔地替她增添衣物,女兒三月底出生,當時這裡已經沒有下雪,但當天還下了些冰雹,令人感覺格外溼寒!我們更不敢掉以輕心,一條薄包巾、一條厚毯子、一頂嬰兒綿帽、一頂嬰兒毛帽,外加覆蓋在安全座椅上的隔冷包巾,層層疊疊地把女兒包裹妥當。

一陣忙亂後,終於將女兒綁在安全座椅上,我丈夫提著不輕的、乘載著女兒的安全座椅,不敢大力晃動,深怕搖醒沉睡中的女兒,然後緩慢地步行到護理站。

「先把安全座椅放到桌子上,我幫你們看看安全帶的綁法是否正確,還有寶寶穿戴的衣服是否足夠。」護士將安全座椅從桌上提起,手臂自然垂下、前後甩動,動作就像要甩出保齡球的姿勢,我心驚膽跳,深怕她把孩子甩出去!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我的鄰居詩晴苦惱於她的兒子因為鼻腔和口腔之間的副增殖體腫大,整天流鼻涕、睡覺時打呼聲又大,加拿大的醫生建議割除,但詩晴和我一樣,對加拿大的醫生很沒信心。為什麼我們對加拿大醫生沒信心呢?因為他們不僅開刀技術差,服務態度也惡劣。他們可能半年開不到幾個病例,不像台灣的醫生,一天開好幾台刀,台灣的醫生可是練習和磨練的機會很多,開刀技術自然突飛猛進,加拿大醫生大牌兼懶惰,外加大醫院的官僚式的「龜速」服務品質,能拖則拖,經年久月,加拿大的醫生練習開刀的機會少之又少,萬一開壞了,外國人推卸責任的態度卻是非常專業,堪稱一絕,我們都深信:如果手術失敗,他們絕對會罔顧詩晴兒子的性命和健康,因此我們都覺得她兒子乾脆回中國開刀算了。

詩晴的例子令我回想起我在台灣的生產經驗,我在加拿大生第一胎女兒,在台灣生第二胎兒子,都是自然產,而且都有切會陰,因此我有機會比較台灣和加拿大醫生縫合傷口的技術。想當初,我丈夫陪我在加拿大的產房生產,縫合會陰的傷口時,我完全像一件正在被縫合的衣服,我能感受到我的皮膚被醫生粗劣的手法縫起來,我當時痛得大叫,醫生卻兇悍地回答我:「Hey! I gave you all the 20 ml. This isn’t like walking in the park. You got to feel something. 」然後她又繼續和實習醫生聊天,完全不理會我的痛楚,我覺得他沒有打足夠的麻藥,因為我那裡真的很痛,而且他下針的方式很粗糙,大概縫個五回合,就硬把傷口縫起來,手法很不細致,我現在回想起來,他縫傷口的手法就像在「穿鞋帶』,左右交叉交叉就帶過去了!最糟的是,我傷口的術後癒合很糟糕,一直到我女兒五個月大,我坐椅子都得從側邊慢慢坐下去,不能直接坐下,不然傷口就開始痛,而這之間我都還有吃醫生開的止痛藥,但傷口都沒有好。

生我兒子的時候,是在天母的振興醫院,孫大威醫生幫我生產,這次自然產後,我也是需要縫合會陰,明顯感受到和加拿大醫生顯著的差別,孫醫生這次縫很久,而且我完全沒感覺〈可見麻醉藥量足夠〉,我當時躺著,只能稍稍抬頭看他縫傷口的手勢,我覺得下針的方向和手勢比加拿大醫生的手法複雜很多,我並不是醫學系的學生,也說不出那是什麼縫法,不過我分辨得出,那絕對不是簡易縫法, Anyway,最神奇的是,我術後第一天到第二天,有吃止痛藥,之後我就沒吃止痛藥,因為傷口完全都不會痛了,這簡直是奇蹟!可是在加拿大時,我連吃七天的止痛藥,一停藥,傷口便痛得要死,完全無法入睡,傷口一直都沒好!

以前我也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可是自從住在國外後,我完全改觀。為什麼加拿大這種先進國家,醫療會比台灣差?我想是因為從業人員的態度差別很大,台灣的醫療人員比較盡責、認份,臨床經驗比加拿大醫生多很多〈台灣的醫生比較操勞〉,加拿大的醫生自我感覺太良好,又不常幫病人開刀〈臨床經驗不多〉,但我覺得自我感覺太良好時,會給人缺乏反省能力的觀感。

很開心我是台灣人,我身為台灣人,死也要做台灣魂,我其實不大想做加拿大魂,如果做鬼,都還得困在加拿大這麼無聊的地方,真是太沒搞頭了!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產後三天,我住院時的餐點分別是義大利麵、水果、優格、起司三明治、冰牛奶、冰果汁,關於這麼西式的菜色,我並不訝異,在我懷孕時,曾請教移民班的華人媽媽們,生產完醫院都提供些什麼餐點,她們說:「醫院當然沒有華人的做月子餐,基本上就是平時西式餐廳有的菜色……而且你脹奶很不舒服時,即便你還在做月子,不能碰生冷的食物,護士叫你從冰箱中拿出冰的包心菜冰敷胸部……」這些熱情媽媽們的「行前教育」,讓我對住院的吃食有心理準備。

護理站的功能是接受你的按鈴服務,假如你有餵奶的問題,按鈴後,護士會出現在你的病床前,輔導你餵奶,輔導完〈通常約十五到三十分鐘〉,他們便回到護理站工作,你得獨自和寶寶共處一室,餵奶、換尿布都得自己來。從寶寶出生後,「睡眠不足」是所有產婦都必經的歷程,然而醫院每三個小時就準時叫你起床餵奶,這種「morning call」服務,卻讓我哭笑不得!

有一晚,大約凌晨三點多,我在睡夢中被搖醒,一睜眼,看見剛剛凌晨十二點多親切地教我如何餵奶的護士,我以為有什麼緊急狀況,她卻指了指寶寶,叫我要餵奶,我有點起床氣地說:「但寶寶在睡覺啊!等下再餵吧!」話畢立刻闔上眼,心想這樣也許就可以賴掉,我也能多睡一會兒,但她卻又對我一陣用力搖晃,手指時鐘,說:「時間到了,你該餵奶了!餵完奶,除了拍嗝之外,一定也要檢查尿布喔!」不顧睡眼惺忪的我,護士一把將我扶坐起來,服務周到地幫我在腰後墊好枕頭,接著將嬰兒從小床上抱到我的大腿上,我當時真是哭笑不得!我多希望能再好好睡一會兒,那怕僅僅是一小時,也絕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內心也不免抱怨嘀咕:怎麼平常我要約診看病,都不見你們這些醫護人員「服務迅速」……

嚴重睡眠不足的我,以生澀又緩慢的手法,開始幫孩子褪去衣物〈這是此處醫療所謂的「skin to skin」母奶餵法,據說將寶寶衣物脫去,抖擻他們的精神,以防他們在喝奶的過程,昏昏沉沉,這樣就會多吃一點,可以提升每次寶寶吃母奶的量。〉,接著餵奶,護士教導我們每邊乳房至少要餵十五到二十分鐘,兩邊都餵完就得耗掉四十分鐘到一小時的時間,再扣掉換尿布和哄小孩睡覺大約二十到三十分鐘的時間,只剩一個多小時可睡覺,就得再起來餵奶,然後重覆剛剛的過程,可想見,當時我有多疲累。或許是拜這裡的護士如此「辛勤地照顧」,我的奶量很快就來了,我也持續餵哺母乳〈中間都沒有加任何配方奶〉到我女兒一歲四個月大。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定生產的醫院後,醫院通常會讓我們實地參觀醫院,介紹產房、待產房、恢復室、介紹護理站的位置和功能,並且請我們填表格,確認要住哪一類型的病房〈單人房、雙人房、四人房等等〉,如何使用沖洗器沖洗傷口、產後要餵母奶或配方奶等等。有位準媽媽說要給寶寶配方奶,院方還詢問她是否有特殊的生理原因,而無法餵母奶。從我開始上prenatal course〈媽媽教室課程〉,老師和院方都大力鼓吹哺育母乳,但我又有些擔心萬一我的母奶不夠,該如何是好?參觀產房時,我便向護士提出這項疑問。

「不用擔心沒奶,放心!我們一定會讓你有奶!」護士神色自若地表示。

「如果脹奶很不舒服,我們會幫你按摩乳房,而且你只要一生完,就開始每三小時固定起來餵母奶,你的奶很快就會來了!」護士更是胸有成竹地附註說明這項重點。

我原以為這位護士說的「每三個小時餵母奶」,只是一種「理想狀態」,而理想和現實總是有差距的,不是嗎?應該很少有人這麼準時起來餵奶吧?萬一三小時的時間到了,嬰兒還在睡覺,難道也要把嬰兒搖醒餵奶嗎?

沒想到,這裡的護士真是言出必行!

我記得在這家醫院,所有的產婦從產房推出,進到普通病房後,毫無例外,都是母嬰同室,新手父母得自己餵奶、換尿布,如果餵配方奶的媽媽,也得自己在醫院病房裡,消毒奶瓶、泡奶粉,所謂把嬰兒晚上推回護理站、交給護士餵奶照顧,母親能好好睡一覺這回事,是絕對不會發生!在參觀醫院時,護士常常叮嚀我們:「晚上睡覺也要看好寶寶,醫院曾經發生偷嬰事件,要上廁所,都要把娃娃推床一起推到廁所裡,不能單獨留寶寶在房,下樓買東西最好也帶著寶寶。」由於護士的耳提面命,我決定選雙人病房,有個室友,可以互相照應。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加拿大的醫療體系大力倡導準媽媽們參加所謂的新手媽媽課程〈prenatal course〉,通常會鼓勵準爸爸一起響應,這個課程是CLSC〈衛生所〉舉辦,總共四晚,每次約三小時,有時老師會提早下課。

課程開始,我和外子每晚都很準時來上課,很期待上課內容。授課老師是醫院退休的護士,她目前是McGill護理系的老師,在CLSC〈衛生所〉教授媽媽教室的課程外,也負責教導新護士的實習課程,精通英文和法文。第一堂課,老師請每對夫婦自我介紹,要詳細介紹姓名、現在懷的是第幾胎、 之前的懷孕經驗如何〈小孩目前多大年紀?當時餵哺母奶到寶寶多大年紀?〉、剖腹產或自然產等等。

第一堂課的內容像生物課,介紹胚胎在子宮內的發育階段,女人懷孕的生理變化,還拿了女性骨盆的模型輔助說明子宮的位置、子宮的肌理,老師很仔細地都發給我們大量、圖文並茂的講義,供我們作筆記和回家復習,每堂課開頭都有十五分鐘發問時間,針對上一堂課的內容或學生本身想提出的疑問作解惑的工作。第一堂課上完的心得就是老師講課很詳盡,而且以輕鬆幽默的方式介紹真實的生產案例,所以三小時的課不會感到很枯燥。

第二晚,老師很深入地介紹乳房的構造、餵母乳的姿勢有哪些、該如何確認寶寶喝的母奶量足夠、如何增加奶量、擠奶器的選購〈講桌上擺滿各式各樣的擠奶器,老師就像購物台的〉。

第二晚的下半堂課,老師請我們先移駕到另一間教室,請我們小組討論,我以為他們都會熱烈踴躍發言,沒想到課堂尾端,播放了一段醫生教導餵母乳的「撇步」的影片,我覺得太寫實了,都有點替影片中那位示範的媽媽感到害臊……

第三晚,邀請一位營養師來分享孕媽媽該如何均衡飲食,該做哪些產前運動以利順產、介紹產後瘦身運動,當時我懷孕已經五個月了,才學到這樣的知識,我赫然發現,對照營養師調配的餐點,前五個月的我,似乎都吃過量了!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在蒙特婁好不容易找到專屬的婦產科醫生後,我認真紀錄每日發現的新問題,等產檢的日子到來,再一併請教醫生。完成第一次超音波檢查後,我發現另一個匪夷所思的地方,我整個孕期居然只有照過三次超音波!原因是此處的醫療研究顯示,為了減少超音波對寶寶的負面影響,只有在關鍵發展階段做超音波檢查。而我的第一次超音波3D檢查還是在醫生推薦下〈為了早期檢驗一些遺傳疾病〉才做的,其他孕婦整個產期僅做過兩次超音波檢查;相較之下,臺灣的孕婦每次產檢都做一次超音波,每回都能見到自己寶寶在肚裡的模樣,少了照超音波的樂趣,有時覺得失落:在加拿大的產檢太過單調無聊。

眼看第一胎預產期就到了,如同大多數的新手孕婦,忐忑不安的心情,加上許多「聽來」的生產經驗,極具「催怕」作用〈例如有些產婦生產相當順遂,有些人在待產室待產了好幾個小時,子宮頸連兩指都開不了〉,我突然很想選擇剖腹產,省去自然產的陣痛過程,於是在第三十八周的產檢,我決定告訴醫生這項請求。

以下對話皆以英文發生,但翻譯成如下的中文:

「醫生,請問我可以直接選擇剖腹生產嗎?」

醫生的眼光從病歷表上,稍微移開,往上瞄了我一眼,手握的筆依舊快速地寫著病歷,她說:「除非先前產檢的時候,發現胎位不正等特殊狀況,才能先行決定要剖腹產,否則一般孕婦進到醫院,一律都得先試試看自然產,因為自然產對產婦和新生兒都比較好!」

「如果沒有上述的狀況,直接剖腹產的原因是什麼?醫院不會允許病人自己要求剖腹產這種事情,這算是浪費醫療資源。」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當我得知懷孕那一刻起,第一反應不是悠閒地沉浸在懷孕的喜悅之中,而是得急如星火地尋找婦產科醫生。為什麼會約不到醫生呢?因為加拿大的醫生向健保局申請給付,給付規定一個月最多只能看固定名額的病人,加上魁北克的所得稅率較高,醫生寧可少看幾位病人,少賺一點錢,免得到時候被打一大筆稅,都沒賺到錢,這些現象衍生的效應就是許多醫學系畢業的醫生紛紛前往美國開業,因為美國的給付比較好、所得稅也沒有那麼高。這些制度性因素使得魁北克醫生少、醫生又不願意多收病人,吃盡苦頭的就是我們這些病人們。身在台灣的同胞很難想像這裡有多難約診,我不斷四處探問、拜訪診所,皆約不到醫生,直到我懷孕四個多月,才透過慈濟一位阿姨的關係,註冊到一位婦產科醫生的名下。她的middle name Hsu,是她母親的姓氏,她的媽媽是台灣人,據說外公還是台灣的國大代表,Doctor Hsu的父親是英國人,任教於Concordia大學,她是台英混血兒,我初次見到她,赫然發現她的五官輪廓比較偏向東方人的血統,中文卻不好,我皆以英文和她溝通,因為是慈濟某位師姐介紹我給Doctor Hsu,醫生原以為我英文也不好,後來得知可以英文溝通,她顯得鬆了一口氣。

懷孕時,我還在申辦移民,尚未拿到健保資格,看診或照超音波都得自費。在台灣看病自費要台幣一百五十元或兩百元,相當便宜又划算,在加拿大只是去婦產科醫生做例行產檢,沒有用到特殊儀器做超音波檢查,自費得要加幣五百元,這才真的叫cost a fortune! 這裡的醫療又貴,醫護人員態度又差,往好處想是,還好我不是花一大筆錢投資移民加拿大,而是結婚移民,不然我現在一定後悔死了!

我的女兒在加拿大出生,兒子在台灣出生,我有在兩地生產的經驗,台灣的產檢比加拿大仔細許多,醫術比較高明!不是像加拿大這種先進國家,應該更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嗎?

但是這裡的醫生臨床經驗和開藥經驗都不如台灣,剛剛文章開頭就已經提到這裡的醫生不喜歡多看病人,台灣大醫院的醫生一天動輒看下來的病人就可能超過一百人,培養出許多實務經驗豐富的醫生,這並非我個人的感受而已,連我其他大陸或、香港、日本或韓國的朋友,也有同感,這裡的醫生因為看的病人少,和一個同樣在台灣執業三年的醫生相比,加拿大的醫生遇到病症,判斷能力不大好。除此之外,這裡的醫病關係緊張,一點小差錯,病人就要告醫生,法律又是偏袒病人,往往病人勝訴的機會大,一旦醫生被告,可能面臨執照吊銷,終生不得開業的下場,所以這裡的醫生能不開藥,就不開藥,頂多幫你看診,看診而不做任何處置,這樣被告的機會幾乎微乎其微!我們在這住久的人,都知道這裡的醫生不會開藥,乾脆都自己先去藥房找藥劑師買藥,能自行解決的,就自行解決了!

有一次,我陪我高齡七十六歲的婆婆去看病,我得充當我婆婆的翻譯,看病的是一位白人醫生,年約六十多歲,也是一位老太太,她請我婆婆轉動脖子,眼睛不動,我依照指示請我婆婆照做,我婆婆因為有些緊張,動作沒有做對,結果這位醫生老婆婆發飆,叫我們直接去China town找中國醫生,不要在這邊給她惹麻煩!便拂袖而去!這...也未免太戲劇化了吧!她當時攆我們走的標駻樣,我永生難忘……

我將這件事情轉告我丈夫,我以為醫生不是應該書讀得比較多,比較有涵養嗎?看來事實不然,會讀書的,不見得有禮貌啊!我也忍不住感觸地說:「這裡的當地人這樣子搞醫療,其實最後吃苦的是他們自己當地人,我們這些移民不滿意這樣的醫療水準和排外的社會風氣,大不了再買一張機票回我的台灣就是了!而那些Québécois英文不好,去別的省或別的國家能立足嗎?」我故作堅強地苦笑著,心裡邊卻有種說不出的酸楚,我既生氣又失望……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這個單元將會陸續收納我的懷孕生產經驗,我的Q妹在加拿大出生,Q弟在台灣出生,兩個孩子都是加拿大人,但曾在台灣和加拿大生產的我,發現兩地的生產經驗有相當多迥異的地方,於是我想將這些經驗寫下來,和大家分享,加上我們都稱懷孕為「身懷六甲」,於是我把這個單元取名為「快樂六甲村」。之後我會陸續放上如何在加拿大找婦產科醫生、坐月子、如何和加拿大醫生溝通等事項,我也會將這些經驗和台灣的產檢、生產經驗做個比較,希望這些有趣的真實小故事能提供給大家輕鬆、好玩的閱讀享受。

 

綺莉思 敬上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