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我女兒有些咳嗽,既無發燒,也無其他特殊病症,我決定還是將她送去學校。萬萬沒料到,早上十點多,就接到學校的來電:因為女兒有些感冒,怕傳染給其他小朋友和老師,所以請我接回家休養。經歷整整一個月的退貨摩合期,我現在怒不可抑,難道其他家長也會這樣被對待?還是對我女兒特殊?
我問丈夫:「你辦公室的同事,應該有些人有小孩吧?」
「當然!」我丈夫斬釘截鐵地回應我的問題。
「他們的小孩上托兒所,也會遇到這些問題嗎?」現在我的角色像記者,我丈夫則像受訪者。我想搞清楚到底學校對我女兒特殊?還是我太敏感?
「都會,他們並不是對你特殊,他們對當地人都是這樣,像我同事有三個女兒,有一回,他剛送孩子去托兒所,十點多便接到托兒所電話,請他接回女兒,因為學校「認定」她有感冒,要送回家休養較妥當!」
「你同事怎麼反應?」我想藉他人經驗汲取教訓,趁機學習該如何和這裡的托兒所打交道。
「他先是抱怨今天女兒只是一點咳嗽,送出門前,他量了體溫,確定沒有發燒,才敢送去學校,沒想到學校還是請他將孩子帶回家,於是同事就向主管請假,回家顧小孩。」我回想女兒的托兒所,他們也是一旦發現女兒稍微乾咳幾聲或無精打采,校方會毫不猶豫地請我把孩子帶回,假如家長堅持病情不嚴重,想請學校老師幫忙餵藥,家長必須附上醫生的處方籤,他們才會幫孩子餵藥;沒有處方籤的話,學校只會幫你餵學校準備的成藥,而加拿大的成藥把關嚴格,表示藥性都很溫和安全,通常都是不大有效的藥,孩子吃這類的藥,通常得兩到三週,有時拖上一個月,病情才會好轉。
「辦公室的主管可以接受這樣的請假理由嗎?」憤恨不平的我,我真想知道其他受害者都是怎麼處理這種不公義的事情,曾經有人挺身而出嗎?
「可以,這裡人常常因為這樣,就回家顧小孩,還有一個同事,因為孩子生病、家裡沒人照顧,直接早上就把兒子帶來辦公室。」我聞言,驚呼這真是極大的文化差異,如果在台灣,一個員工這樣做,應該會被同事側目、被主管放進黑名單吧!這裡卻還能把孩子帶到辦公室上班,而依舊安然無恙。
「如果在台灣,托兒所經常打這種「脫序」電話給家長,一定馬上被家長抗議,家長會反彈很大,肯定把孩子轉學到別的會配合的托兒所。」
「Well,這裡就是這樣!」我丈夫以我大驚小怪的眼色瞄了我一眼。
我這番言論,顯然無法激起我丈夫處理這件事情的激情,在孤軍無法奮戰的情勢下,我最急切的小心願就是:祈禱我女兒平安快樂地在這裡讀完托兒所。於是我和現實妥協,只要女兒有點感冒的症狀,我就讓她在家休養,與其交給這種對孩子不細心照顧的托兒所,不如我在家看顧著,比較安心!畢竟求人不如求己啊!
而我開始這麼做的時候,居然發現女兒連兩天因病沒去上學,學校都沒有打電話來詢問孩子怎麼沒到校上課?這學校也太不負責任了吧?或是他們覺得少來一個,是一個,他們可以少照顧一個,減輕工作量,何樂而不為?
這裡的托兒所對學校有特殊病狀的小朋友,有一套特殊的通報系統。當托兒所內有小朋友得了腸胃炎、白喉、頭蝨這類型會傳染的疾病,園長會寫通知單貼在公告欄,報告這些案例並且註明該如何就醫、處理等詳細建議,提醒家長注意小心,若自己的孩子有通知單上的病症,也許就是罹患某種疾病。
台灣和這裡的處理方式是否相同呢?
我有次打越洋電話,和我的高中好友聊天。好友的兒子就讀台灣的托兒所,年紀和我女兒相仿。
「你兒子生病的話,你都請假在家照顧他嗎?」我正經八百地詢問。
「怎麼可能?那我豈不常請假!工作都不保了!」好友覺得這簡直是天方夜譚!
「學校不會退貨嗎?」我再次確認。
「不會啊!在台灣,小孩生病照送,只要叮嚀老師,得如何服用醫生開的藥,老師會幫我們按時餵小孩。不然我們付錢讓小孩去托兒所幹嘛?我們自己也要上班啊!」聽了真是羨慕他的兒子能在台灣讀托兒所!台灣托兒所果然具有「服務業」的精神,這些幼教人員都很任勞任怨,盡心盡力啊!
掛上電話後,躺在床上,濃濃睡意襲面而來,就著女兒的鼾聲,有點擔心起,如果女兒在這裡受教育,以後她的思考邏輯是否也會變得像托兒所這些外國人,我們的代溝豈不很大?經歷過托兒所這大大小小的風波後,我深刻體悟到,我在這裡生活,要克服的不是種族問題,歸納為種族問題,簡直太單純化這一切,最主要的關鍵是─大家的思維方式差異太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