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2日,星期三,修女島小學最後一天上課。今天只上半天課,我中午十二點就趕到學校接女兒下課。
星期三早晨,我將兩個大空袋子摺疊整齊,放置入女兒書包內,讓她把學校書桌、置物櫃裡的文具用品、書籍、雜物都一併帶回家來。
我給她的袋子就是上面印有可愛圖案,且嵌著拉鍊和提把,但材質是塑膠。我們常常將它折在手提行李廂的最表層夾層,萬一被海關說行李超重,就趕緊拉出這提袋,把過重的物品放一些入內,然後手提上飛機。這樣一講,應該很多人都理解這袋子的形式和質感了。
2016年6月22日,星期三,修女島小學最後一天上課。今天只上半天課,我中午十二點就趕到學校接女兒下課。
星期三早晨,我將兩個大空袋子摺疊整齊,放置入女兒書包內,讓她把學校書桌、置物櫃裡的文具用品、書籍、雜物都一併帶回家來。
我給她的袋子就是上面印有可愛圖案,且嵌著拉鍊和提把,但材質是塑膠。我們常常將它折在手提行李廂的最表層夾層,萬一被海關說行李超重,就趕緊拉出這提袋,把過重的物品放一些入內,然後手提上飛機。這樣一講,應該很多人都理解這袋子的形式和質感了。
最近有個網友說七月初會來蒙特婁,她問我要如何在蒙特婁租車。我向周遭的朋友探聽一輪,大家都公推「Enterprise」,這家租車公司是美國公司,是家族企業,也是蒙特婁最賺錢的租車公司。
以下是網址:
https://www.enterprise.ca/en/home.html?cm_mmc=Google-_-Brand-_-E_G_CA_SE_TP-999_B_EXM_NTL_EN_CA-_-enterprise_car_rental
大家可參考看看,當然盡量可以貨比三家,有別的租車網站最好都能打電話或寫email去多聯繫看看。
上週六,六月十八日,晚間陪我的埃及鄰居Mandy〈化名〉參加她好友的婚禮。
當天早晨約莫八點多,當我正單獨慢跑時〈當時我的丈夫孩子都還在睡覺,我便偷閒趕快出去跑步一下〉Mandy傳簡訊問我,「晚上既然我們兩個要出去happy,參加婚禮,要不要趁白天,陪孩子做點活動,等下一起帶孩子去游泳?」我原想應該可以吧?畢竟帶孩子去修女島的戶外游泳池大約都是一到兩小時起跳,但至多也就是兩小時,戶外游泳池的日曬強烈,超過兩小時的話,擔心孩子中暑。
我們各自開車到修女島圖書館旁的戶外游泳池時,才十點四十分,一行人還在門口等了一會兒,這裡的游泳池是早上十一點開放到晚上八點,今年更釋出好消息,今年都不用入場費。以往都還要付加幣一兩塊錢才能進去游泳。
今天中午,和我們這條街的好鄰居─某位中國大媽在唐人街聚餐,我們講起今早九點到十點,在修女島小學的一年級壁報展,許多家長都來參觀。
「你看,我今天就特地打扮一下!」我指著身上的藍色洋裝,因為她今早沒去,我便代替她上陣,幫她兒子拍照,用簡訊的方式傳給她。她是中午午休,從辦公室趕來唐人街和我聚餐,穿的是一般套裝。
「我從來不參加這些活動,反正小孩知道怎麼參與就好。不過,我是聽說,每次修女島家長會聚會,那些媽媽都像時裝展覽一樣!」
這是真的!上週,我某個在紐約的親戚在臉書上放孩子畢業典禮的照片,眼尖的我馬上發覺美國家長和魁北克家長的巨大差異。
剛定居魁北克省的蒙特婁市,會很迷惑到底孩子在那裏上學比較好?哪一區才是好學區?
我先大致以東南西北四大方向做分類,首先,東邊不好,這裡的東區都是法文區,居民的社經地位比較低,如果馬上在哪裡落腳,享受不到當觀光客的快樂,也享受不到融入當地文化的溫馨感,〈這區有許多死忠魁瓜,都是要鬧獨立的,他們對移民沒什麼特別的好感〉你一定會覺得和那裏的人非常格格不入。
大約兩三個月前,蒙特婁才發生一起小男孩在學校被同學拿鉛筆插入眼睛的傷害事件,那間學校就是在很東邊的學校,因為許多經濟實力不堅強的魁瓜在一眾移民的排擠下,好區已經漸漸住不起,就漸漸移往比較偏遠的地方。
這是CPE一進門,鐵櫃上的美勞作品「樹』,由小中大班一起完成,上面每片葉子都是不同小朋友的作品,一面寫對老師祝福的話,背面寫上小孩的名字。
這週五月三十日到 六月五日,是魁北克省的「CPE節」,魁北克省內所有公立幼兒園〈CPE是簡稱,法文全名是 Centre de la petit enfance〉。
上週Mimi老師就提醒我:「下週是魁北克的CPE節,全部的CPE都會舉辦活動慶祝,我週一時,會在門口外牆上貼好一張大海報,「故事接龍」的活動,請家長每人寫一到兩句句子,幫忙完成這個故事!」
以下就是故事接龍的海報。
從台灣飛蒙特婁都要轉機,蒙特婁到台灣的距離已經是地球半圈,而地球是圓的,這半圈的距離「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了!」
只停一站的飛法如下:
(1)台北→溫哥華→蒙特婁
在我兒子出生前,我只有女兒時,我都是這個飛法,當時都會順便到溫哥華停留幾週,探訪親友兼旅遊,讓孩子在長程飛行後,下機喘口氣。
缺點是這航段都是長榮、華航和加航合作,與走美國轉機路線相比,這三家航空公司價格都很死硬派,又貴又硬,我只帶女兒飛還可以,等我兒子出生超過兩歲後,因為超過兩歲都要買全票,這樣全家就變成三張或四張機票,太奢侈了!於是我就開始嘗試走美國路線飛回台灣。
(2) 台北→多倫多→蒙特婁
這就是貼在幼兒園CPE門口的野餐食物認領單。
這週五,2016年5月27日,修女島的兩所CPE〈魁北克公立幼兒園〉合辦一場pique-nique annuel〈annual picnic〉,中文應該是翻成「年度野餐會」。
大約在野餐會前一個月,校方會發信通知所有家長,希望眾家長能樂捐出家中不用的玩具、書本、或嬰幼兒用品、衣物,讓學校義賣,義賣所得就是幼兒園的補貼收入。
距今前兩週,園長在幼兒園門上就貼了一大張認領表格,上面請家長各自認領野餐會當天負責帶什麼食物,通常認領食物清單有雞蛋三明治、火腿三明治、雞肉三明治、沙拉、麵包、水果、果汁等等。
暑假快到了,家長們都開始準備兒女的暑期營〈summer camp〉,我也從今年四月底開始,幫我的一雙兒女報名YMCA的游泳課,我這次選的是Westmont的YMCA,這裡的游泳課很齊全,每週六上課時,整個游泳池至少有六班同時上課,不同年齡層的小朋友都在泳池的各個角落上課。有些練習跳水姿勢,有些忙悶氣,幼兒可能忙著打水等等,一旁有個家長專門等候區,整體氣氛很專業。
之前,我也曾經幫孩子報名唐人街的YMCA,大概由於開班數不多,游泳池只有兩道泳道擋起來,給小朋友游泳,旁邊另外三道開放給大人游泳,整個上課氣氛沒有Westmont如此熱絡和專業。
上週六,五月十四日,很不幸地,在沖澡間發生一起衝突事件。
昨天,2016年5月16日週一,早上七點多帶孩子去上學時,氣溫是攝氏零上兩度!而且下午時,還飄雪呢!
現在不是都春天了嗎?上週還出現二十幾度的高溫,蒙特婁氣候溫差實在太大!昨天清晨我還手忙腳亂地把冬衣從箱子裡拿出來,趕著讓孩子出門前穿上。
我忙完期末考後,上週都忙著洗冬衣、雪衣,以及曬冬衣、曬雪鞋。
看來「竇兒冤,六月雪」,在蒙特婁是非常可能成真的「傳奇」!
今天蒙特婁的天氣非常好,許多人都穿短袖短褲上街,蒙特婁的春天終於來臨。
春光無限,傍晚接孩子,臨出門前,我套上一件無袖洋裝,頭頂一大草帽,決定徒步去接兩個孩子。
我的路線規劃是接完女兒,再與女兒一起走路到chemin du golf的CPE接兒子。接到兒子後,兩個孩子心血來潮,說想搭公車,我們便在CPE斜對面的公車站等車,等車同時,恰巧我兒子的兩位幼兒園老師也加入我們的行列。
自從去Concordia上學後,認識許多同學,大家都是text或臉書聯絡,許多外國同學加我的帳號後,總是會抱怨我的ID名稱是中文,然後也沒放我的大頭照,僅僅一張風景照就了事,有時候要傳訊息給我,都很難搜尋到我的臉書帳號,最後我只好從善如流,把我臉書的封面照片換成我的大頭照,主要方便我的同學和我連絡,例如約一起讀書的時間、約中午要在校園的哪一處吃飯等等,臉書帳號漸漸成為我校園社交生活的重要媒介。
自從我換了大頭照後,不祥的事就前仆後繼地找上門了。開始有一些陌生男子加我的臉書帳號,我剛開始沒多想,以為是其他大學同學臉書上的朋友,我便來者不拒都加入帳號。接著他們就開始用messenger功能和我攀談,我當然也會客套地回覆一下,大約談了幾分鐘後,對方會問你單身或已婚,我回答已婚且有兩個孩子後,又會故作失望地講些愛慕的話,我的直覺便告訴我:有鬼!他們是想用談感情的幌子來詐財!
還有一個不斷問我小孩的資訊,應該是偷小孩集團的吧!甚至不斷說很想見見我的孩子,覺得我的孩子很可愛等等,我想起前陣子讀到一則新聞,有個德國警察在自己臉書上,強烈呼籲:「所有家長不要在臉書上放自己小孩的照片!」因為很多偷小孩集團都是在臉書上搜尋這些爸媽的帳號,接近父母後,約出去碰面,就把孩子偷走!
今早〈2016年4月18日〉,大約九點十分左右,我的座車剛停在修女島CPE門口,準備將引擎熄火,帶兒子下車時,Virgin Radio〈FM 95.9〉突然傳來刺耳且震天響的警報聲響,我想Virgin Radio電台的播放系統出錯了嗎?那個警報器響聲大得嚇人,我下意識就趕緊把廣播的開關扭掉,怕嚇到我兒子。
我丈夫卻搶先又把廣播打開,緊張地阻止我:「這是Amber Alert!讓我聽一下!」
我以為這大概是無聊的公告,不以為意,就下車帶兒子上二樓,送兒子上CPE。
等我獨個回車上後,我丈夫緊急報告說,剛剛的Amber Alert就是緊急發布一則訊息,要所有民眾幫忙協尋一個小女孩,原來加拿大安大略省有個年約四歲的小女孩被他爸爸強行帶走,母親緊急報案,要攔阻父親,營救小女孩。訊息裡公布父親和小女孩的外貌特徵,父親的車牌號碼等等。
從進Concordia大學的精算系後,當我與同學們在Hall building 7 樓共同用餐或是在Molson building的大廳聊天碰面時,同學們再轉介紹數學系或統計系的同學給我認識後,這些數學系與統計系的同學一聽到我是精算系的,十之八九都會問我:「那你什麼時候要考P exam?我們可以一起組study group,一起複習吧!」我總是隨便敷衍過去,不是我自閉或孤寡,而是完全搞不清楚什麼是P exam,又不敢當面問清楚,怕對方笑話我,後來我終於抽絲剝繭、慢慢從同學口中套話,才拼湊出P exam的面貌。
原來P exam就是probability exam,機率考試。總共有三十題,滿分也是三十分,表示一題就算一分,必須考超過二十二分,才算通過這個考試。這個考試是精算眾多考試的最初階考試,在其之上還有其他層層疊疊的一堆考試,等待一眾想成為精算師的朋友們去挑戰、跨越與克服。
從上學期的懵懵懂懂到這學期的戰戰兢兢,在瀕臨期末考的崩潰前,我終於從一個社會系的文科學生,成功轉型成精算系的理工學生,在愈發上手的情況下,我最近幾週很密集地被一些別系的同學邀約組讀書會,大部分是黑人同學,難道我這麼有「黑人緣」嗎?
三月二十九日,我報名Concordia大學的健身房,當天報名,當天就進健身房揮汗如雨了!原本想這學期到四月十二日就結束,期末考到五月一號就全部考完,應該現在報名,只能報到下學期的健身房吧?
後來一問,櫃檯的前台人員就對我說,現在報名可以用到五月一號截止,算我一個月的學生價費用,最後是加幣二十元四八成交。
學校Gym的空間設計是一樓櫃台和男女盥洗室,再往下走,地下室就是健身房。一樓櫃檯旁邊是大片落地窗,每每從地鐵站出來的人們或從EV building往下走的人們都可瞥見在健身房內運動的老少男女們,無異是最佳的宣傳照!
我通常去健身房只做腳踏車和踏板的那組機器,我不做跑步機,因為怕傷膝蓋。
前幾天我去修女島的CPE接我兒子下課時,Sophie老師迫不及待地說一定要和我分享一則好消息,那就是她今年九月會改教四歲班,她就又是我兒子的老師了!
我亦感到開心、放心,因為Sophie老師是很盡責且好溝通的老師,不會找麻煩,家長有教導方面的疑難雜症,她都像個俠女般,豪氣干雲地出手相救。她行事作風豪爽,我想私下的她如果當朋友,一定是位海派的朋友吧!
我問:「為什麼你教了這麼久的兩歲班,到現在才突然換到四歲班呢?」
「因為我們這裡是按年資排序,年資最深的可以最先提出要求換到哪個班,Mimi老師是這裡年資最深的,她已經教了三十年!」此時,驚訝之情肯定寫滿我的臉上,我不是說Mimi老師看不出來有這麼大年紀,而是「她到底幾歲就開始當老師的?」如果有孩子也在Chemin du golf這條街的CPE就讀,家長們應該對Mimi老師印象深刻。她其實有點像藝術家,每次她都會教孩子做許多有創意、有趣而且品味還不錯的美勞作品,甚至每年她都會讓全班孩子共同創作一幅畫,然後放在CPE一進門的鐵櫃上,請她班上所有孩子的家長來競標這幅畫,收入會全數捐給CPE。
我不禁好奇又問:「那你是年資第幾深的?」
「我已經教了二十年,是這裡年資第二深,我今年都42歲了!Mimi老師不想換班級,就輪到我發聲,我提出要求想換到四歲班,挑戰新東西!不是說我不喜歡兩歲班,但是我已經教兩歲班教了二十年了!也該換換新東西了吧!」哇!教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共二十年,那是什麼樣的滋味啊?
Concordia精算系目前的系主任是Patrice Gaillardetz,Actu 257和Actu 357每學期都會開兩班,但兩班都是他主教〈所以學生沒有別的老師可選,只能選他的課〉,這兩門都是精算系的重頭戲課程,我私下戲稱Gaillardetz是「精算系的守關大魔王」。
他的考試極難,題目永遠多到寫不完,別以為期中考就是五題,每題裡面都有四到五個小組題,每個組題間都是環環相扣,因為你得把前一小題的答案放入下一題來運算,如果你前面計算錯誤,後面就會一路錯到底,這次期中考的時候,我有個同學就和我抱怨:「期中考的時候,老師沒有特地去訂一間大教室,也沒有特地安排座位來避免作弊,但就算我和另一個同學坐得很近,我們可以作弊,但我們都沒有時間和心情作弊,因為題目多到寫不完,你作弊的話,反而是在浪費彼此的時間,也不確定能寫出正確答案!」語畢還仰頭長笑,就明白那心情有多無奈!而最無奈的是,我也完全理解他的無奈!哈哈哈!
反正考完這個試,就覺得精算系前路迢迢,不知道如何繼續熬下去!而且這次我們的第一次期中考平均分數是58分!這還是老師平移過後的分數喔!意思就是可能原本全班的平均是30分之類的,然後被老師調過後,分數比較好看了!但也只有58分!
二月份,剛過完我的生日,除了又老一歲之外,我在Concordia大學的第二學期即接過完一半,下週就是我們的Spring break,等過完一週的春假後,我們就得開始準備期末考。
每每坐在地鐵或獨個開車時,在這裡讀大學的心得都會一股腦湧現在我的知覺裡,只是前幾天忙於作業,一直沒時間好好坐在電腦前寫字,今晚趁孩子睡著後,我又還有點體力,就來把這份猶在神魂裡迴盪的心得寫下。
上學期上課時,我總覺得同學很冷淡,原以為是大家不相熟的關係所導致,但是邁入第二學期後,上學期許多熟面孔都繼續和我同班修習不同的數學課,我不懂為什麼有些同學明明都認得我,上學期會來跟我借筆記或一起約討論作業的同學,在走廊、廁所或餐廳巧遇時,他們居然都會裝作不認識,難道這裡的大學規定每學期結束時,大家都得喝孟婆湯,接著前塵往事、一筆勾銷?所以新學期開始,又是人際關係重新洗牌,「新學期新同學」就對了?這些同學未免太勢利了點!唉,這只是我一點點個人的小抱怨!
舉這個例子,就是想點出一個重大感覺:這裡的大學同學不能當「同學」相處,得當「同事」相處,與工作同事相處的制式規則和冷淡的隔閡感,在這裡的大學校園絕對「合乎時宜」且「超乎想像地實用」!
肉燥
作者:小廚神Jerry
肉燥大概是所有台灣人最難以忘懷的好味道。幾乎所地台灣子弟出國之後,能夠吃到一晚熱騰騰的滷肉飯,晚上睡覺的時候就能心滿意足的帶著微笑入夢了。一碗好的滷肉飯,其中的靈魂角色就是那脂味芬芳的肉燥了。
台灣的滷肉飯,其起緣大概可以追溯到福建福州一帶的料理。製作原理非常簡單,但是應用上的變化卻非常廣泛。一杓肉燥放在熱騰騰的白飯上面,就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滷肉飯了。放在水煮的乾麵上面,就成為街邊小吃攤上最常見的乾拌麵了。如果加在大骨湯麵裡,再加上豆芽還有一些青菜的話,就成為台南小吃擔仔麵了。就連在台灣小吃攤點的燙青菜也要來上一杓。
也因為原理簡單,變化多端的緣故,各地的配方就有一些差異,很難一語道破。在此,我只論說一些原理,並且提供私人食譜一則,以供大家參考。肉燥基本上是由主材料、副材料、爆香料、香料、醬油、米酒、糖所組成的。
主材料
最近孩子大了,出現了一個令我很困擾的難題,就是開始有些小朋友邀約我的孩子到他們家去玩。
每次聽到這樣的邀約,我都很為難,非常擔心孩子單獨去別人家玩耍的安危,畢竟我們都不了解對方的家庭關係或是家中有什麼成員,不是經常都聽到有小孩去朋友家玩耍,結果被性騷擾或強暴的案例嗎?而且最近才爆發一則新聞,原來修女島小學有個男教師從去年十一月任職到現在,被警方抓到利用網路散播小孩的色情照片,已經被警方逮捕,而我女兒現在讀的小學就是修女島小學,多危險啊!這樣的惡狼就潛伏在學校裡當老師,而通常我們這些家長都無法真正了解學校裡的運作情形,每回到校門口的門房時,我們就會被擋下來,只能留言給秘書,請她轉達訊息給老師,我們都見不到老師一面,然而惡狼卻能每天接觸我們的孩子,不寒而慄啊!
上週我的考驗又來了!我在幼兒園遇到另一個小男孩的媽媽,她很親切地邀約我的兒子去她家玩,這位媽媽人非常親切,兩個月前才邀約我兒子去參加她兒子Christophe的生日party,雖然父母雙方都是純正魁瓜,但他們是非常有教養且和善的人,我相當喜歡他們夫婦倆,於是,最後我還是答應讓兒子去他們家,不過我的附帶條件是:希望我也能整場陪同,她欣然同意。
如果你也是剛好住在國外的家長,請記住這個方法,如果真的無法拒絕對方的邀請,或者覺得對方人不錯,試著要求能否家長也陪同前往,如此一來,就能了解對方的家庭,而且也可以看顧好自己的小孩,免得小孩回家時,流鼻血或者有些受傷,小孩還小,又不懂如何保護自己,可能也無法好好以言語表達來還原事發現場,萬一被欺負或惡意傷害,還不了解事態的嚴重性。
今天週四我一整天都沒課,於是趁現在是整個蒙特婁減價最多的時候,跑去南岸的Dix 30逛街,順便一提,這個週末大家就得趕緊出動大血拚了!我今天逛了Roots 73、Tommy都是減價50%以上,Dix 30的Stoke正在關門前的大拍賣,半價以後的價格還再半價,太划算!大家一定得去看看!
等我逛到心滿意足後,將戰利品搬回後車廂放置,拿起手機看時間,發現我的埃及鄰居傳了訊息給我,寫著:「I have a story that will make you happy.」我立刻回電,她告訴我前天她到學校接女兒時,遇見我們這條街對面的魁瓜鄰居媽媽,這位媽媽有兩個女兒,我知道這位媽媽,在第二間小學〈目前修女島的第二間小學已經正式更名為「ecole primaire des Marguerite」,該校的校長還針對這個「正名」的過程寫了三封emails和所有家長解釋,我會在另一篇文章說明取這個名字的緣由。〉正式上路前,我都得陪女兒在巷口等校車,讓女兒搭校車到第一間小學上課,而對街的那堆魁瓜媽媽在等校車的那段時間裡,都是死不和我打招呼,就算我主動陪笑臉、道早安,也是死不打招呼,所以我對這群媽媽們印象很差,也極其厭惡。
埃及鄰居繼續把故事說下去:「遇到那位媽媽後,我女兒就直接當著大家的面對魁瓜媽媽說:『你女兒很沒禮貌耶!每次都是我主動和她打招呼,她都不和我打招呼,就算她打招呼,接著就會說許多嘲笑我的話,她真沒禮貌!』」
據說,此話一出,當場氣氛尷尬,魁瓜媽媽急忙解釋,可能是我女兒沒聽到或者沒看到你吧!然後「微笑帶過」!
Zara〈埃及鄰居的女兒〉把我的心聲都講出來了!更令我安慰的是,我對魁瓜印象差、感覺爛,並非來自台灣的我太敏感,或用太嚴格的標準在審視魁瓜,就連在魁北克出生長大的七歲小女孩都能感受魁瓜的無理與彪悍,足見魁瓜當真是「番邦蠻族」,剛強難馴啊!
昨天剛得知之前投稿皇冠雜誌的兩篇散文「無私」與「蒙城溫情」刊登於2016年1 月號的皇冠雜誌,第743期。
我原以為這兩篇刊登在不同月號,沒想到竟是刊登在同一月號,有點訝異!通常不會一期內就刊登同一作者的兩篇文章,真令我感到榮幸!
這可是件連作夢都會笑的美事呢 !
請參閱皇冠讀樂網的以下網址:
十二月七號是我們這學期最後一天,這週同學都是馬不停蹄地讀書、跑office hour問老師問題,想要做最後衝刺、盡力考到最好的成績。
我和另外兩個好同學Amanda〈化名〉、Sandrea〈化名〉,我們都是線性代數的同班同學,Amanda是黎巴嫩來的阿爾巴尼亞裔的同學,我們班上的高材生,Sandrea是柬埔寨來的媽媽,她就是我在另一篇部落格文章「什麼叫禮貌?」http://anabel777.pixnet.net/blog/post/440750971裡面的柬埔寨同學。
昨天傍晚約五點左右,我去小學接女兒下課,巧遇我的埃及鄰居。她一見到我,劈頭就說:「哎呀!這樣不是很笨嗎?我們這附近的四個鄰居孩子都是讀這間小學,實在不需要四輛車分頭去接孩子,應該叫一個家長開一輛車來接就好了!」
「可是如果大家都叫你每天負責來接這四個孩子,你願意嗎?」我說這話是故意逗她的,因為我已經知道她打什麼主意,她肯定是要我們這四戶家長大家輪流值班來接孩子,例如週一是我接,週二是她接,週三換另一個家長接之類的,果不其然,她下一句話就是:「當然不是都我一個人接,而是大家分配工作,週一你接,週二我接之類的!」
我微笑了,接著靜默,意思就是我不大喜歡她的提議,她好像看不懂東方人的含蓄,以為我聽不懂她的提議,又再解釋一遍。
她這麼鍥而不捨,我只好開門見山了,我說:「我覺得另一個韓國鄰居不會喜歡你的提議,因為我們都是亞洲人,亞洲人的想法是能不麻煩別人的,就盡量不要麻煩別人,因為往後會欠人情,人情很難還的!而且如果這種接孩子的事情協調不好,大家鄰居間又會有摩擦和心結!」這話題就到此打住了。
今天線性代數一下課,我就和柬埔寨同學就從Hall building六樓教室搭手扶梯上到七樓的study space用餐,餐後我們開始一起寫微積分的作業。
稍微簡介一下Hallbuilding,這棟大樓大部份都是理工科和數學系上課的地方,這棟大樓的重要特徵就是主要上下樓的通道是手扶梯,只有安全門那裏是一般的樓梯,所以我在另一篇部落格文章「打卡的日子」〈http://anabel777.pixnet.net/blog/post/436638445-%e6%89%93%e5%8d%a1%e7%9a%84%e6%97%a5%e5%ad%90〉提到的大家在手扶梯上擠成一團,就是指這處的手扶梯。
Hall Building的七樓,是學生的cafeteria和Study space,大部份的學生都在study space用餐,這裡有好幾排的長方桌和椅子、兩台飲料販賣機和微波爐供學生熱餐,我今天中午甚至看見三個宅男在販賣機前的小台電視打電動,在大學校園內看到這麼幼稚的事情,感覺好像誤跌入另一個「異次元空間」呢!
上週五,十三號星期五,我的好友邀請我參加Montreal 的Shriners hospital的募款表演會,由於主辦人是好友的男友,好友很想共襄盛舉,來開開眼界,看看國外的talk show是什麼玩意,可是她英文不好,叫我陪她去,可以當她的翻譯。
上台露一手的人都是Shriners hospital的內部人員,Talk show的內容不外乎是一長串的黃色笑話、種族歧視的笑話〈Shriners是猶太人辦的醫院,所以來賓與上台表演的人都是猶太人,而他們甚至開回教徒、日本人、魁瓜的玩笑〉等等,我覺得比較不舒服的地方是,現場大多是一些有錢的老男人〈他們都是醫院的贊助者或長期捐款者〉,他們很熱衷這些黃色笑話,有些邊聽那些笑話,還邊盯著我笑,現場的氛圍感覺很不入流。在蒙特婁夏季的Just pour rire的festival上,我也看過幾場脫口秀,有些水準很不錯,但週五這場表演品味極差,頗像台灣早期的牛肉場或歌廳秀的那種層次。
猶太人是很迷信「十三號星期五是不祥的日子」,我很驚訝這場表演照常如期舉行,無獨有偶的是,這天正巧是巴黎恐襲發生的日子。好友付完門票費後,我亦應景地去吧台買了兩杯飲料,待我將高腳杯端放於桌面上,入座後,好友才附在我耳邊悄聲地說出一個極端敏感的話題:「其實,有件事情我沒和你說,我怕你不高興,因為啊,今天募款所得一半是捐給醫院,另一半捐給以色列攻打巴勒斯坦的軍費!」提到攻打巴勒斯坦的軍費,我臉色一變,外加那天巴黎發生的爆炸慘劇,我覺得自己有點助紂為虐!更感覺對不起我的埃及鄰居,基本上大部分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的關係都因戰場的敵對位置而無法卸下心防,很難成為知心好友。平時相處不至於到如臨大敵的戰戰兢兢地步,心靈深處都還是戒備著彼此。
走筆至此,我不禁想發發牢騷:台灣人的國際觀很薄弱,大概就是認識日本、韓國、美國、中國和少數歐洲和東南亞國家外,其他地區的國情和民情都幾乎一概不知,這點從我自己身上就深刻體悟,在我移居國外前,我的國際觀就是這麼差勁,在國外待久後,必須和世界各地的人打交道,我才迅速地惡補並建立我的國際觀,所以在部落格上,各位才得以見識到我的眾多新奇發現與心得。
如果你對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敵對敏感關係,有點無感,那麼,你不該對巴黎恐襲感到那麼憤怒。當一票朋友們在臉書上把頭像更換成法國國旗時,其實我沒有那麼熱衷這件事,因為我住在魁北克,我深知魁瓜與巴黎人可不是那麼友善與愛世界的民族呢!為什麼這些阿拉伯人獨獨攻打巴黎,而不是其他國家呢?依照我與魁瓜相處的經驗,我能立刻舉一反三,那些住在法國境內的阿拉伯裔絕對被法國人歧視與欺負得很過份,故ISIS的行徑絕對不可取,可巴黎遭此禍害肯定有前因存在,巴黎人肯定也做過許多傷害天良的行為來欺負過阿拉伯人!
脫口秀現場充滿歡笑聲,我內心卻漸次沉重。
話說我在Concordia大學上精算系的課,一轉眼,再三週這一學期就過了。遙想上學第一天,我對班上同學印象最深的,就是「班上沒有美女」〈當然包括我自己也不是美女〉,當時我忍不住拿我移民班上的同學來做對比,我之前在移民班學法文時,班上大部分都是中國人,而且女性居多,有些是丈夫還在中國賺錢,有些是單獨帶孩子來這裡念書的大媽,但是他們大多數都很漂亮,有東北、山東、浙江、杭州、上海等地來的美女,他們有些都有可以去當電影或電視明星的資質。
可是到目前為止,在精算系的課或是統計或微積分的課上,我都沒發現比我那票中國大媽還漂亮的亞洲同學,於是經過了幾週的觀察後,我很好奇地把這觀察心得與我丈夫分享,我開頭就問一句:「你們這裡的華人移民的後代裡,怎麼都沒有什麼漂亮的?不是都說加拿大好山好水,怎麼沒發現長出什麼美女來呢?」
我丈夫才跟我分享這裡的移民社群生態,原來,魁北克最早一代的華人移民是越南華僑,大都以難民身份躲到加拿大,越南人的長相其實和中國人的長相是有差距的。後來,就是台山、廣東那一代的華人移民居多,台山人尤其團結,他們很幫自己人,一旦有親戚在國外,就會幫忙依親或領養親戚的小孩,想辦法讓更多在台山的親戚移民到國外,所以這些台山人在國外形成一個社群後,就會很團結,並且排外地生活在國外,排外的意思是說,他們族內通婚很普遍,大部份台山人論及婚嫁時,都會先從這龐大的親友團內找對象,真的找不到合適的,才會找外族通婚。我有個朋友是台山人,就從用法文對我說:「像我已經是移民第二代,我的孩子更是法文英文流利
但從他們懂事以來,我一直和他們強調,還是要找華人通婚,不要去找老外,因為老外和我們的價值觀差別很大!」所以台山人內婚情形普遍,他們強大的台山人基因世世代代、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而遺憾的是,台山並不是中國著名出產美女的地區,故這裡看到的許多移民後代沒有這代從中國來的移民漂亮好看。
像台灣老一代的著名女星林青霞、崔苔青到近期的張雨綺、黃曉明都是山東人。我認識的幾個山東朋友都是身材高挑、皮膚白皙,不用化妝就很漂亮,我覺得山東是出產帥哥美女的地區。
簡言之,我們在魁北克看到老一代移民的後代與新一代移民的區別,就是品種不一樣!所以長出來的果實也不一樣!
上週三我就收到修女島小學的通知信,預先告知家長本月26號〈這週一〉和29號〈這週四〉都是小學教職人員〈包含service de garde安親服務人員〉罷工的日子。
於是如果母親不是家庭主婦,父親不是家庭主夫,又沒有親人在蒙特婁能夠白天幫忙照顧孩子,就得雙方家長的一方請假在家帶孩子。
對家長這麼不方便的事情,學校一週內做兩次,難道那些挑剔且以個人主義掛帥的老外家長們不會抗議嗎?其實這些老外是礙於法令而無法進一步行動。
加拿大和美國的許多職業都有公會組織,像醫生、護士、教師、空服人員和機長、麻醉師等等,這些行業的工會各自為政,互相不隸屬於對方,而且這些行業的從業人員都是沒有選擇,一律都要加入工會,我有一位護士阿姨在魁北克當了三十年的護士,據她說,三十年前的魁北克就是這樣的制度,加入工會雖然表面上有很多保障,可是工會的制度常常規定要一年罷工幾天,罷工日期是工會內部委員開會討論後,就直接發布給全魁北克的護士單位,護士們都要配合,就算想上班都不可以去,如果在罷工日上班,會被工會警告甚或提告。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加入工會要交年費,護士一年也要繳三四百元加幣的費用,費用也蠻高的。繳費方式是每月發給你薪水前,就先扣掉你的工會費,再發薪水給你。
所以,簡扼地講述完這裡工會運作法則,工會並非如大家想得那麼美好。
今天我考完Linear Algebra的期中考,考完後,和幾個同學一同走到Hall building的七樓「Study space」吃飯,在我下樓買午飯時,遇到上次的兩位男同學〈請參閱部落格文章「精算系好找工作嗎?http://anabel777.pixnet.net/blog/post/438193510〉就可知道我說的是哪兩位男同學。〉我問他們精算課的期中考成績看到了嗎?其中一個說看到了成績,但打算退選了,因為成績大約六十幾分,然後目前已經第七週了,只剩五週的時間就要期末考,實在無法一邊兼顧其他四科,又一邊把精算課的期末考讀好,非常有可能會被當掉,既然如此,不如就在十一月八日以前退選,不會留下成績記錄,雖然學校完全不退費,但才不會因為這門精算課就拉低總學期的GPA。
另一個男同學卻說他打算把剛剛早上考完的Linear Algebra退掉,因為證明題複雜到只有神看得懂,他每次都讀不懂,就算讀完了,也完全找不到線索如何做題,因此一定要退掉。
這裡的大學生煩惱也是很多的!雖然大家常常抱怨自己國家的大學品質如何如何糟,而加拿大的大學生只要一過期中考,眾生相都現形了!考得好的,當然沒有什麼大問題,就繼續讀下去。考不好的,就紛紛要找出路或者退路,出路就是轉系或者輔系,退路就是退選或者乾脆放棄,等明年存多一點的錢再回來讀書。這裡的大學生有就學貸款或經濟壓力的佔大多數,很多都要半工半讀,所以當他有一科讀不好,得重修時,無形中就增加他的學費壓力,因為同筆學費得多付一次,然後這種沒有大筆收入進帳的學生生活又得延長,我就發現這裡的大學生不大開朗,不像我以前在台灣讀大學時,同學都沒什麼經濟負擔,下課後還能相約吃午飯或在系所一起討論報告、寫作業,那種兩小無猜、天真無邪的氛圍在加拿大大學校園內,別說碰觸不到,連嗅聞都嗅聞不到。
可是,加拿大大學生不天真,不代表他們不幼稚,他們的幼稚程度讓我這大媽有時都想跳出來講幾句話。話說,我每週的微積分課,老師的教學技巧不大好,雖然有人盛傳這老師的學術表現非常優秀,還得過學術上鼎鼎有名的一些獎。
我這週一突然注意到一點,這老師從來都不帶小抄或筆記來邊看邊教書,他真有大師揮毫的氣勢如虹,粉筆拿了,洋洋灑灑一堂課就可以教完,接近課堂尾聲時,還能信手拈來一道quiz題目,可見這些微積分的內容都深植他的腦海,不像我其他課的老師,都抱著手寫的筆記照抄在黑板上。
然而,這樣的一位大師在我們的課堂上是寂寞的,每當他背對我們在寫板書時,那背影真可謂「大師寂寥的身影」啊!形單影隻的!坐在我後排的兩三位男同學,每堂課都是從頭聊天聊到尾,音量之大,我想老師都聽到了。可是老師也不會出聲制止他們,我又不想得罪人,也不想與他們起衝突,所以我只好盡量專心聽前方。
這週和下週我和班上同學都忙於midterm期中考,我的時間安排則是切割為三:讀書寫作業、料理家務、督孩子課業和練琴,扣掉吃飯睡覺的時間,這三件事情就是我全部的生活。
我女兒的小學教育也不輕鬆,至少修女島的第二小學不容易!女兒的老師是Marie-Eve,上次全校開家長會時,曾有一面之緣,她的外型就是有點冷冷的,感覺一板一眼,她有個女兒叫Victoria,目前懷第二胎,她明年三月會去待產。
這個老師很嚴格,從她每次寫聯絡本的風格和遣詞用字就可知道她一私不苟,眼裡容不下半點錯誤。
我覺得我不夠格當「虎媽」,因為我還不夠優秀,如果我夠優秀的話,我當初在台灣就考台大醫科了,不用等到現在結婚生子後,又一邊讀個精算系,但是我能夠一邊帶孩子、一邊讀書,還能申請到個科系讀讀,應該執行力不算差,可是,我在Marie-Eve老師身上,依舊能徹底深刻地感受到她的戰鬥力、攻擊力和殺傷力,可見這老師也是很猛的!
我這家長陪讀得戰戰兢兢,外加我目前在讀大學,所以我有感而發,想告訴在台灣的你,這裡的教育〈至少魁北克〉不是像台灣人想像得悠哉悠哉、自由自在。移民的下一代在魁北克得要學法文、英文、中文,還得兼顧小學的課業要求,我身邊相熟的媽媽們也都很盡心盡力在為孩子的教育付出,例如我們當中誰知道比較好的游泳課、哪個鋼琴〈或小提琴〉老師比較好、好的滑雪課、溜冰課等等,都會爭相走告,孩子下課後,我們這些媽媽們除了監督孩子學校功課外,我們還得在冰天雪地零下幾十度的低溫裡,開車奔走於大街小巷內,送孩子去上游泳課、鋼琴課或其他才藝班,下課後再趕回家煮飯,這裡不像台灣到處都有小吃店或便當店,可替媽媽們解決做飯的辛勞,我們幾乎頓頓飯都得親自下廚,這樣的主婦生活片刻不得閒啊!
所以我不覺得國外的教育比較輕鬆,也許你看到一些外國人都很輕鬆地在上學,但是等你移民到國外,你絕對不會希望你的孩子向這些老外孩子看齊的,因為教育太鬆散、這些孩子感覺又很沒家教,而且我的觀察是,老外家庭有家教的,也是很有家教的!對教育要求都很嚴格。
上週二早晨,線性代數上課之前,我在hall building裡和柬卜寨同學一起討論作業,對面剛好坐一位女同學,我一眼就認出她是我精算課的同學,於是我展開大媽式的熱情〈我看這些十九、二十歲的小孩子們,都覺得他們很像我的孩子,所以有時候我和他們說話的態度,很像阿姨在關懷晚輩們〉,主動和她打招呼。話題開頭,免不了問問上週的精算課期中考考得如何啊?覺得老師出題難嗎?這次線代的作業寫完了嗎?諸如此類的話題。
她很訝異有人這麼熱情和她攀談,因為北美洲的大學內,同學們普遍很冷淡,如果你是台灣剛來讀書的,你要不覺得同學見到你都視若無睹,明明知道你就是他的同學,他們也不會「社會化」地與你點個頭或笑笑之類的,當真把你當隱形人看待,要不你就會覺得很受傷,難道自己長得很醜或很噁心之類的,對方很不屑你,居然一點都不想理你!這就是我來這裡讀大學六週後,每每在走廊、手扶梯或咖啡館裡遇到同學的感想,我也有遇到幾位比較「親民」的同學,但校園內普遍的氣氛就是大家都酷酷的,愛理不理的!
故,這位女同學遇到我這熱情的大媽才會這麼受寵若驚啊!她很開心有人對她這麼好,於是劈哩啪啦地就抱怨起來,覺得題目好難!就和作業裡的題數一樣多,可是一份作業就得花上好幾小時寫,這考卷只有七十五分鐘可寫,感覺會被當掉!但是她又捨不得把這科目退掉,因為現在已經堂堂邁入第七週,最慢退選截止日期是十一月八日,退掉的話,學校完全不退錢了,所以她慶幸開學前,她的選修課就選了經濟系的課,以便將來她轉會計系的話,這堂經濟系的課也可被採納接受,列入計算學分。她說:「我有個朋友是精算系畢業,事業很成功,現在自己開公司,那朋友告訴我說,精算系不容易找工作,如果輔系選會計,就會更好找工作!」這話是真的嗎?坦白說,我不是很把這話當真。因為在這讀大學的七週內,我聽過太多不同的言論。
有一次,我在線代老師的辦公室外等待問問題,當時有一票人都在老師辦公室門外等待著,我前面還排了兩個男同學,我又一眼認出他們兩個是我精算系的同學,他們也很巧地在討論精算課的期中考,其中一個男的就說五題裡,有兩題沒寫完,考試時間飛快地就到了,所以他考得很糟,不過他得到的馬路消息是,去年這門課的期中考平均分數是三十分,所以老師最後得把班上每個人都加分,讓大家的考試成績都向右平移,然後依據常態分配〈bell curve〉,成績落在後面百分之二十或三十的人,就是會被當掉的人。所以不用拘泥在自己不及格的成績,只要你還在班上排位中等以上,你就不會是被當掉的那群人。
於是我問他們:「我們這個系這麼難讀,聽說畢業後也不是很好找工作,會計系還比較好找,是真的嗎?」
其中一個男的回話:「並不是這樣的!我們這個系是很難讀完,因為很多人中間都撐不下去或者被當掉,可是如果你讀完的話,你很好找工作,因為你很rare,到處都是會計系畢業的,精算系畢業的不多啊!」說話這男的原來是從營養系特地轉到精算系。接著輪到他們兩個進辦公室問老師問題,我們的談天就草草結束。
剛剛寫完作業,上網逛yahoo新聞,發現有篇文章說到「不讀大學的八零後」,如果回到我在台灣讀大學的時候,我會覺得不讀大學很可惜,畢竟年紀輕輕,不讀書能幹嘛呢!大概是我最近回Concordia讀書,我也對於國外的大學有點反思。
我的精算系隸屬於數學系所內,我們的課程很多都是和「數學系」、「電機系」或「機械系」等等的學生一起修習,Concordia大學的精算系擺明就是個很理工的科系。
至於台灣的狀況如何呢?我向台大管院的學妹打聽後,原來台大沒有精算系,而是不同系所各自開一門精算的課,但沒有一個科系完整地把精算的課囊括整合。
Concordia的精算系很「數學」而且偏理工科,許多作業和考題都是要我們導證公式,這比較像數學系的基本功,聽說台大的精算課老師們不會導證那麼多公式給學生看,而是叫學生直接背公式,然後懂得解題。
大約這幾週埋首寫作業,有時作業遇到瓶頸,我會上網google看別人怎麼解題,網路上資源非常多,我通常能找到類似的解法,然後我的難題就迎刃而解。甚至有些網路高手寫的筆記或公式導證解說比我的微積分老師還清楚,不禁讓我思考「讀大學的必要性」,我沒想到Concordia大學的老師教得這麼「虛無縹緲」,聽說McGill有些教授也是這種風格,當然也有好的老師,不過不懂教書的教授非常多。
如果微積分、統計學老師們的上課內容都得靠我們這些學生自己上網去遇到「對的老師」或「對的教法」,其實自己在家自修就好,為什麼要念大學呢?
這學期精算系的四門科目裡面,我的線性代數老師就是我以前在Dawson college 微積分的老師,有些移民同學誤以為大學的課程一定教得比college的好,這是天大的誤解!以我在college和大學都上過課的經驗來說,college的課程也許教得沒有大學快,但是許多college老師的教學技巧還不錯,因為魁北克的college老師都得要考過「教學執照」或有碩士學位才可以教書,大學老師根本不需要考教學執照,有博士學位就可以教書。
會讀書,不代表會教書喔!這點從一些大學教授身上就可以得證了!像我現在這堂微積分就充滿了「危機」!這老師教得太爛了!
課號是Math 264,老師姓名是Alexander Shnirelman ,從Last name感覺像是個猶太人。每堂課都有quiz,第一次考quiz,我以為不能open book,於是很守規矩地獨自完成quiz,考到一半,發現旁邊許多同學都是打開課本在找答案,我以為他們在作弊,事不關己,我便視若無睹。
2015年9月8日是我在Concordia大學上課的首日,「尋找教室」就耗去我當日大半的體力,我幾乎每堂課都遲到十分鐘,甚至一堂課跑錯大樓,先在Hall大樓裡找教室找了十多分鐘,轉了好幾圈,真是找不著!最後問了警衛,才趕緊回到John Molson 大樓裡,結局就是遲到二十分鐘,非常尷尬。
每回上課前,到走進教室的那段距離,都有許多學生包圍在我的前後左右,人山人海,遠看似乎對我「前呼後擁」,很像走在香港市區,足見Concordia校區的學生密度多高!教學大樓使用率有多高!我感覺很像回到以前上班的日子,清晨為了趕打卡,同事們爭先恐後要擠進電梯裡,深怕遲到一分鐘被扣錢呢!在電梯前等電梯時,又像回到高中的南陽街補習班時代,大家都是為了前途在打拼呢!拼得硬要擠進電梯裡!整個校園步調極快,連搭大樓的手扶梯都會塞車,甚或遇到前方路口擁塞,大家在手扶梯上擠成一團,差點撞傷彼此!
精算系的第一學期必修學分就有四門,我沒有選課,學校系統自動幫我選好。
上週五剛從台灣回到蒙特婁時,兒子因為時差的關係,凌晨四五點就起床,我怕兒子在家無聊,於是某天清晨,約莫六點鐘,我騎單車載他到修女島的河邊公園玩耍,我將兒子從腳踏車上放下,一起面對聖羅倫斯河,赫然發現河畔的浪漫奇景,當天是週日,想來這應該是週六晚上,某個浪漫男孩在這用石頭和葉子排出的心意!連樹幹上都綁了浪漫的白色彩帶!
假如夜間還點放蠟燭,應該浪漫指數破表!能在對外族異常排外的魁北克土地上親臨如此溫馨浪漫的景致,至少還有好事在發生,我對這裡的人性多點信心了!
我的文章「最後十天的法力』刊登於2015年九月號的皇冠雜誌,有機會的話,路過書局可翻閱看看。如果手邊找不到皇冠雜誌的話,可以在我部落格上看到這篇文章「最後十天的法力。』
可點以下連結看到這篇文章:
http://anabel777.pixnet.net/blog/post/427038485-%E6%9C%80%E5%BE%8C%E5%8D%81%E5%A4%A9%E7%9A%84%E6%B3%95%E5%8A%9B
昨晚我帶著兩個孩子千里迢迢從台灣搭機返抵蒙特婁,我們在多倫多轉機,從多倫多到蒙特婁這段飛行旅程裡,我認識左手邊座位的新朋友Elizabeth,她是英裔,家中長女,下有三個弟弟,一問之下,才發現我們同年。我倆性格頗投緣,聊起許多家庭瑣事,她定居多倫多,是醫院院長的發言人,這次回蒙特婁探訪弟弟。她說:「我弟弟Sean去年結婚,他的岳父岳母都住蒙特婁市,Sean幾乎常常『服務』丈母娘,例如幫丈母娘整治花園、做晚餐、接送丈母娘上下班或參加親友聚會,最絕的是他把這些『服務丈母娘』的照片都放到facebook上,我父母看了很不是滋味,最後動員我這個單身大姑出馬,說幾句公道話!」Elizabeth對她弟弟說”Sean, you have the mother, too. Call the florist to send your mom the flowers, too! ” 她弟弟Sean才一愣一愣地說:ok, I will !
我聽完這個故事,會心一笑,對Elizabeth半開玩笑地說:你媽媽都在幫別人養兒子!相信有過婚姻經驗的婆媽們都能馬上領略這則家庭倫理劇的意涵與Sean媽媽的心情,我與Elizabeth交換心得,我覺得許多男人不大理解人性!這種兩方家庭的角力戰,女人或小女孩都能馬上嗅到火藥味,很多男人依舊生性樂觀堅強地以為沒事發生,令人莞爾且無語啊!
台灣民視上演的「嫁妝」等本土劇,戲中描繪的家庭倫理劇情,在國外社會都存在,只是老外表達情緒的方式與台灣人不同,可本質上的人性情感卻都共通。雖說世易時移,人心思變,但人性始終不變。沒想到我在國外定居八年後,我的人生體悟竟是這麼不大不小,有點老生常談的心得!但這不是份簡單的心情,且讓我再分享另一則文章帶給我的震撼。
在回台灣的長程旅行中,我們到東京成田機場轉長榮班機回台北,我拿起前方座位椅背上的置物籃裡的雜誌翻看。我每回帶孩子搭機,我都不看電影,只在飛機起降時翻閱雜誌書報。飛機平飛的長途旅程裡,張羅孩子上廁所和吃餐點外,我幾乎都在把握時間閉目養神或小憩一會兒,獨自攜帶孩子長途旅行,家長得學會無時無刻把握時間充電,因為在機場登機口候機時,家長更無法好好休息,孩子四處活動時,得跟隨著,孩子在椅子上睡著時,也得看顧著。
雜誌裡有篇林懷民的專訪,他講述當初創作「流浪者之歌」的初衷與發想,他說起一個山東〈或東北?詳細的地區我不確定,但是北方人沒錯〉大漢一路途步到西藏出家當喇嘛,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能見到達賴喇嘛,和他一談。
等他到西藏後,那裡的喇嘛們告訴他,達賴喇嘛早就在印度流亡,於是他先出家當了喇嘛,再一路步行往印度去,只為見上達賴喇嘛一面,結果他運氣不好,在中印邊界被中共逮住,抓進牢裡關了四年,被放出來後,這次終於平安到達印度,見到達賴喇嘛,達賴喇嘛卻對他說:「我正要回去,你要不要再和我一起回去呢?」他好不容易、經歷這麼多關卡,才來到印度,但在那一刻,他即刻領悟,哪裡有什麼不同呢?到哪裡都一樣啊!
修女島的小學在8月27日開學,這天上課時間從早上八點到中午十二點,當天學校交代及發放的事項很關鍵,包括學校會在外牆貼上各班學生名單及老師姓名,還會請家長和小朋友一起進學校,共同聆聽老師介紹學校的制度、上課方式、家長要如何與老師配合等等〈蒙特婁的小學都是〉,家長這天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忙把學校之前發下的文具列表上所有的文具帶到學校,東西相當繁重,有一大張壁報紙、一盒面紙、兩個筆袋、一堆文件夾、彩色鉛筆、彩色蠟筆、剪刀、口紅膠、色紙、手動削鉛筆機等等,所有學校一整學期會用上的東西都得放到學校使用,學童無須每天帶來帶去,等到學期末再整批帶回家。
當天也得交一張「「學雜費的支票」,金額寫在之前交給家長的信封袋裡,小一生今年度是一百零二元加幣,必須在九月四號前繳清費用。上年度我女兒還是maternelle時,我們繳了學雜費八十多元。
我今日下午趁有空閒,將女兒27日要交的表格重新從信封袋內拿出,審視一遍,發現Fiche santé〈註1〉的表格下方,要求「學童簽名」,於是我把表格遞到我女兒面前請她簽名,看她認真伏案,雖然寫出來的字有些歪歪斜斜,但清晰可辨,我看著她一臉稚氣,明明是個幼兒,卻已經會「簽名」了!感到相當不可思議!時間飛逝啊!
雖然我們常說「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但有一次,有個媽媽和我聊天就說:「這日子可不是一天天在過!而是一星期、一星期地在過!」的確如此!家長的行程就是在孩子週一游泳課、週二英文課、週三芭蕾舞課、週四數學課、週五鋼琴課、週日中文學校的趕場中度過,等下週降臨,週而復始地按表操課。
這大概又是被我發現的小小的「東西文化」的差異,魁北克的想法是健康狀況的真實情況填寫完後,也要告知學童本身,學童同意後,再本人簽名。
我在台灣就讀小學一年級時,任何表格都不會要求小孩簽名。我想,這是西方個人主義的明證,西方人從孩子幼兒時,就真的把他當一個「獨立個體」在看待。
八月底快到了,最近蒙特婁的家長〈其實該說全加拿大,家中有開始上學前班或小學的孩童〉現在可都是摩拳擦掌,積極出動幫孩子添購開學文具和書包。
修女島的小學今年是八月二十六日就要到學校報到,當天家長就要陪同孩子把學校指定要帶的文具、紙板、鉛筆盒等等都帶到學校,放到每個學生個人專屬的小櫃子裡,這套文具會留在學校一整學期,等到學期結束後,才讓孩子帶回家。
我已經在上上週就完成「購買文具」的任務,趕緊上來把心得分享給所有家長,希望讓大家多省點錢。
我建議所有家長跑以下四個地方把文具買齊,購買的順序依次是Dollarama〈一元店〉Walmart、Jean-coutu、Burea en gros,因為Walmart的蠟筆和彩色筆最便宜,折扣下得最低,但是也有一些東西是價格偏高的,例如小孩美術課穿的防護圍兜,樣式簡陋又貴,一件就要十九多元加幣,建議大家美術課的圍兜可以去Ikea買,只要五元,而且樣式和質感都很時尚。
蒙特婁的學前班要求給小朋友帶三枝鉛筆〈學校規定小一要帶兩枝鉛筆〉,我個人建議家長把家中用了一半的鉛筆給小孩用,因為全新的鉛筆太長,小朋友手還小,不好操控,再者小孩現在才開始學習寫字和正式上學,肯定常常丟失文具,用一半的鉛筆萬一不見了,也不會那麼心疼和可惜。
跑完Walmart後,覺得在Walmart下不了手的東西,就再轉移陣地到Jean coutu買,Jean coutu的優勢就是它有一欄紙架放上各年級所需文具的一覽表,所以家長外出要買文具,發現忘了帶學校給的文具一覽表,就可先繞到Jean coutu拿份一覽表,先看過一遍,腦海有個印象後,再開始購買,而且拿了一覽表不代表就非定要和Jean coutu買。
前幾週,蒙特婁的天氣仿若被台灣的氣候「附身」,我人在北國加拿大,卻已然重溫東南亞風情,悶濕炙熱,常有昏頭之感。入夜後卻無風無雲,我幾番在床上翻來覆去,熱氣滯重得連呼吸都困難,輾轉反側,依舊無法入眠。
為什麼不開冷氣呢?
其實很多蒙特婁的房子都有暖氣〈有些是用電的、有些是用天然氣或蒸氣的〉,但很多都沒有裝冷氣,目前新蓋的大樓都有冷氣,可是很多house裡面原本是沒有冷氣的,要裝冷氣的話,得要屋主自行安裝。
況且,蒙特婁的夏季真正熱的時期大約只有兩週,過了八月初,基本上夜間溫度就回降到攝氏15度到20度左右,非常乾爽舒適,也就用不到冷氣了。
我趁著前幾週炎熱潮濕的天氣,帶女兒到一元店〈註1〉買了裝小昆蟲的透明塑膠製的觀察箱,打算騎腳踏車帶她到修女島靠近Symphonia社區旁邊的腳踏車小徑上,採集昆蟲。
其實說是昆蟲,我心裡也沒有設限能抓什麼,因為我是個都市小孩,從小都沒有到戶外觀察過生態或抓過昆蟲,只是抱持著不想讓孩子待在家看電視、帶孩子去嘗試一下的念頭,就大膽成行。
上週上網查詢Concordia的入學步驟,依照學校郵寄的手冊所說,收到入學通知後,必須先回信確認接受入學通知,之後就是再補寄正式的成績單,然後報名一些Orientation。
於是我立即上學校網站首頁去報名orientation,被我找到一個上週三下午一點的campus tour,我立刻線上報名。我們的tour guide叫Claire,操的是標準美國口音,在參觀途中,她提及她從多倫多來這裡讀Concordia大學,閒暇時光則在讀法文。難怪她的英文非常「美國」,一點都沒有蒙特婁人講英文的「法式口音」。
沒想到這個tour加我只有三個人,另外兩個人是一對墨西哥裔的母子,兒子還沒被收,只是還在考慮要申請Concordia或是McGill。當Claire問我申請到哪個系時,我如實報上我的科系後,我感覺那個媽媽都豎直耳朵在側聽我和Claire的對話,大概是對她兒子的前途很敏感吧?所以對我如何進到這科系有點好奇吧?
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是,Claire 帶我們去參觀學生宿舍,學校規定得家住離學校100KM以外的地區才能入住學生宿舍,聽說學校宿舍很貴,於是我問Claire到底一學期多少錢〈完全基於好奇,我就住在Montreal,是不能申請的。〉她回答:「我也不知道!這要上學校網站去看!」不過這類的生活資訊應該要給參觀者,這個tour才比較有幫助啊!
簡言之,這個tour只是帶我們穿梭於downtown Concordia校區的不同大樓,每到一棟大樓,就制式化地介紹這棟大樓蓋於西元幾幾年,總共有十間能容納三十人的教室、一間階梯教室能容200人、天台的發電裝置是我們engineering 系的學生自己設計的、學校總共有兩個Gym,downtown有一個、另一個在另外的校園、我們的圖書館是24小時等等,都是這類「照表操課」的資訊,沒有特別切身實用的資訊,套句老外愛講的客套話:「It’s nice to know.」其實真正重要的後半段沒說出來,這後半段就是:「But it’s not really critical!」
大學生或college學生一開學後,有些課程會要求作project,或是分組報告,這時候「如何選partner」就是很重要的自保技能。囊括好的partner,如虎添翼,遇到偷懶又不負責的partner則是如大禍降臨,很難全身而退。
根據我之前在college修課幾次選lab mate的經驗,想在此和大家分享我選partner的心得。通常在第一堂課,老師會發下course outline,解說課堂給分的標準、修課要求,例如這學期要交幾篇報告、每篇報告的比重多少,共有幾次考試且各自的比重為何,還會附上一張請假單,有些宗教有一些特殊節日必須請假,老師就請這些因為宗教信仰必須在某個非加拿大的國定假日請假的同學,立刻交出這張表格,萬一請假當天卡到期中大考或期末考,老師能及早為同學安排另外的考試時間。
有些老師會要求大家在第一堂課找好partner,把分組名單交上去,有些老師則會給你們兩週的時間彼此認識後,再決定找誰當partner。假如你遇到的是兩週後再交分組名單的課程,就有一些時間來過濾partner,我不用「挑選」二字,畢竟「挑選」隱含太濃厚的「以上看下」的主導氣息。因為partner是要彼此合拍,不是光你有權挑人家,人家沒權挑選你,故,我們只能含蓄地用「過濾」二字。
為什麼要這麼謹慎地「過濾」呢?唉,如果你曾因為partner的事情吃過悶虧或被shock過,你就能立即對我的提點心領神會!
我絕不選擇當partner的有兩類人:
1. 常常把「This is my personality!」掛在嘴邊的人
從現在開始,各位對美食或烹飪有興趣的朋友有福了!我將在我的部落格上和大家分享一系列的「蒙特婁104小廚」食譜,這些食譜都是我學弟Jerry在蒙特婁留學的珍貴回憶,每帖食譜都是他經過多方嘗試後,不斷修正,最後調整成如今的樣貌。
如果你對烹飪不在行,試試這款食譜!輕輕鬆鬆就能作出一桌好菜,像我是每日都得下廚的主婦們,我也極鍾愛這款食譜,因為食材容易取得,烹飪時間合理〈有些食譜都是些大菜,太耗費時日,反而不適合每日得下廚作羹湯的家庭主婦。〉,而且成果頗受小孩歡迎呢!
每一篇食譜都會收錄在部落格上的「蒙特婁104小廚」的分類內,第一篇文章是「開陽白菜」,我們的廚神Jerry很細心地將每篇食譜寫成「中英對照」的版本,歡迎大家轉發給外國朋友們〈當然就不要轉發給魁瓜了,因為魁瓜喜歡讀法文,除非你能將這食譜從英文翻成法文〉,發揚一下中華美食。
上週五送完孩子與老公後,我獨自駕車到唐人街的茶餐廳吃早餐,我常去的就是「麗晶餅屋」,這家餅屋幾年前是另一個老闆,態度非常糟,但前年換了新東家後,裡面的服務生和老闆都很和善親切,我便成了常客,我選擇在這裡用餐的原因不是因為食物美味,這裡的吃食算不上最好的,但是服務態度至少還算有禮貌,不像其他唐人街的某些餐廳服務那般的「潑辣狂妄。」
當我在店裡用餐的時候,我總是目不轉睛地盯著牆上的電視,毫無例外地,都是播放香港的「高清翡翠台」,我很喜歡看這台的新聞,雖然是廣東話,但是內容比較有國際觀,比台灣那一票的庸俗又在地的媒體水準好很多,往往看完後,我還意猶未竟,在「台灣媒體的水準真是恨鐵不成鋼」的憾恨恥辱中結帳買單、回家。
就在我開車回家的路上,我想起昨晚與母親通話的內容。
母親得知我訂好回台的機票後,憂心忡忡地表達:「妳一個人帶兩個孩子坐飛機,中間還要轉機,怎麼顧得了?可得小心點!」我的確也很擔憂這點,然而想到只要「艱辛」那二十幾個小時後,回台灣就能好好放鬆與開心,便興起一股「熱血沸騰」,即便這趟旅程再辛苦,都值得一試!總比待在無聊的蒙特婁好呢!
但剛看完高清翡翠台,就讓我回憶起台灣媒體的恐怖。假如我在機場或機艙內,因為孩子吵鬧或是遇到突發狀況而handle不了時,我想一定會有同機艙的好事台灣乘客,會把我崩潰的畫面用手機拍下來,然後上傳到臉書或一些社群網站裡,接著等我下機後,媒體可能因為這影片的點閱率極高,就把它當新聞來報,我大概會被貼上什麼「崩潰媽」之類的封號,過幾日,更有好事的強大網民會「肉搜」,終於讓媒體找到我,接著就是我家門口每天都有媒體守候,訪問我那日為何會崩潰。
甚者,為顯媒體的「平衡報導」?大概又會找什麼心理學家問著:「請問,您覺得人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出現如此的崩潰狀況?是不是這個媽媽有憂鬱症之類的傾向呢?」天哪!感覺我的一世英名就要這樣毀了!
今天週五是女兒第二週summer camp的最後一天,這週一開始,女兒已經有些倦怠,因為第二週的課程與第一週完全相同,每天下午都會去游泳,早上都是不同的球類運動,每週三中午有個BBQ,家長不用幫孩子準備便當。〈請參閱部落格文章「Summer camp的第一天」http://anabel777.pixnet.net/blog/post/427827188〉
週二女兒去上camp時,不斷反覆詢問:「可以不要去嗎?都是和上禮拜一樣的課?」我不斷為她打氣,希望她至少上完這一週的camp,幸好週三有個BBQ在她日益感到無聊的心內激起一點火花,週四就沒吵著說不去,還直嚷著:「昨天的BBQ很棒喔!老師還請我們吃popsicle!」
其實孩子去上summer camp,家長不見得輕鬆。我每天清晨都得早起〈家庭主婦都很會把握時間的,熱飯的同時還幫丈夫孩子準備早餐和水壺。〉幫她熱好飯,放進Thermos保溫便當盒裡,這樣她在camp中午就有熱飯可吃,這裡的camp都不讓孩子用微波爐,所以如果帶的是我們中式的飯盒,到中午時都沒有地方可熱,反而就是「吃冷飯」,為此我特地去唐人街的電器行買了四個台灣製的Bubee牌的保溫飯盒。有時也會幫孩子準備三明治當午飯,午飯的菜色就有所變化了。
前一晚,我會準備點心,點心就是水果盤,水果前晚要切好,保鮮盒裡至少放三樣不同的水果,樣式從蘋果、水梨、香蕉、水蜜桃、葡萄、櫻桃不等,每天都盡量變化,孩子才不會膩。我是那種因為早起往往神智還不清、因而動作卡卡的媽媽,所以不敢早起才準備水果盤,怕會害孩子遲到。
由於這裡的camp每天下午都讓孩子游泳,每天女兒下課都有待洗的泳衣和毛巾,所以接了孩子,一進家門後,我就得手腳俐落地把女兒的飯盒、水果保鮮盒都拿出來清洗,然後開始切隔日的水果盤,接著就得趕緊拿出泳衣和毛巾放進洗衣機洗,也可以累積兩天再洗,但是覺得過濕的毛巾放在洗衣籃裡感覺很不衛生,於是我每天都多一項工作就是洗泳衣。我覺得每日如此週而復始的過程比我女兒上學還繁瑣,至少當女兒上學時,我不用天天洗泳衣、也不用天天準備飯盒〈我都幫女兒訂學校的午餐。〉〈請參閱部落格文章「如何幫孩子訂午餐?」http://anabel777.pixnet.net/blog/post/405854677〉
最近我收到Concoridia大學的Actuarial math系的入學通知,於是我回college,向我的微積分老師和線性代數老師親自當面說謝謝。我的微積分老師是烏克蘭人,線性代數老師則是摩爾多瓦〈Moldova〉人,這兩位老師私下是好朋友,都講俄文。
...........................全文請見 綺莉思散文集"暖暖心光" https://readmoo.com/book/210163794000101
2015年7月11和12日是蒙特婁St. Catherine街的sidewalk sale,有個廣東朋友把sidewalk sale翻「街頭節」,但我覺得這個翻譯很不貼切,也不符合中文說法,應該翻成「封街特賣會」。這樣一講,大家都明白這是個怎樣的活動了。
顧名思義,整條St.Catherine街從McGill地鐵站起算,到Guy Concordia地鐵站都交通管制,進行封街特賣會。
既說是「特賣」,表示「折扣下殺很低」,許多商品都對半折扣,另外再給消費者20%-40%的折扣,例如今天我去逛街,Rudsak這家店的鞋子就是對半折價,再給你20%折扣,買兩樣商品的話,整體再給你30%折扣,買三樣商品就再給你40%折扣。
Crocs鞋就是同時購買兩雙鞋品的話,價格低的那雙鞋就給你半價優惠。
運動商品類很值得買,像North face、Icebreaker、Solomon這些運動商品店很多帽子、手套、腰包、背包平時都貴得嚇死人,今天終於對折了,我趁機把丈夫和孩子冬天可能會用到的手套、帽子都買齊全了。
不過不是每家店的商品都很吸引人,有些擺攤似乎是在「貨底清倉」,商品樣式不大好,雖然價格很低,依舊勾不起我的消費慾望。還有女用手提袋,今天被擺出來特賣的樣式都很不時髦、樣子也不可愛,就算價錢再便宜,我也不想買。
上週五是女兒第一星期summer camp的最後一天,這裡的summer camp週末都沒有課,只上週一至週五。
我聽從一些有經驗家長的建議,每個camp報兩週,之後就換到別的camp,也是報兩週,如此一來,整個夏天就差不多已經把住家附近可上的camp都走過一遍,等來年夏天,就累積出許多心得,琢磨出孩子比較喜歡上哪家的camp ,哪裡的camp態度比較好等等。
上週五要去接女兒時,帶隊的大哥哥大姐姐已經忙著和孩子們擁抱道別,像是歡送日的氣氛。我猜想,其實更多家長僅僅報一週的camp,不是太多人報兩週以上的camp。
相信明天週一帶我女兒去上課時,又會是個「迎新日」的氣氛,而每週五都是「歡送日」。
這週一,七月六日,是我女兒上修女島網球俱樂部〈club du tennis〉的summer camp的第一天,上課時間是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女兒第一天早晨報到時候,有些膽怯,其實別說六歲孩子會膽怯,我在現場看到這麼多外國孩子,裡面亞洲臉孔加上我女兒只有三個,我都覺得格格不入。
但是這家網球俱樂部讓我感到美好的地方是,裡面的人感覺比較有家教,不是魁瓜那種粗魯style,許多人的英文都很好,應該是打網球的族群都是些有錢的英國裔吧!要栽培孩子打網球可是所費不眥呢!
這裡的人感覺家庭環境背景都比較好,至少到今天是summer camp的第三天,我送女兒去上課的時候,還遇到一個魁瓜奶奶主動和我聊天,這可是天大的事呢!通常魁瓜不大和我們這種亞洲媽媽主動聊天,他們先入為主覺得我們的法文都很爛,他們懶得和法文不流利的人交流,然而這位奶奶主動和我聊天〈幸好我去移民班學了幾期法文,法文還能應付這基本的聊天,所以建議剛來魁北克的移民真的要去學點法文!〉可見她不是那種狹隘且無國際觀的魁瓜。故,目前我對這家俱樂部的好感與日俱增呢!
不過,這裡的summer camp是修女島上最貴的一家,一週就要兩百五十多元加幣,服務好一點似乎也在期待之中。
第一天我幫女兒完成報到手續後,我多嘴問了帶班的大哥哥:「需要準備泳衣嗎?」才想起來這個camp是每天下午都會帶孩子去島上的社區游泳池游泳,游完之後,就從游泳池集體帶隊走回網球俱樂部。〈修女島上有兩個社區游泳池,一個靠近超市Loblaw及還在建蓋中的第二所小學,另一個就在圖書館旁,這個camp是帶孩子去Loblaw旁邊的游泳池,因為比較近。〉
而糟糕的是,我第一天就忘了幫我女兒準備泳衣,於是我急忙開車回家拿泳衣、毛巾等泳具。當我拿著泳衣再度回到網球俱樂部內,我看到的景象是每個網球場都被這群camp團隊佔據,團體是依據年齡來分,我女兒在六歲的multi-sport團體〈這裡的camp分成multi-sport和tennis camp,tennis camp還比multi-sport貴,可能網球專業教練的薪水比較高吧?或者打網球的家庭都比較有錢,反正負擔得起,所以就能收費高一點?〉女兒在同一梯隊裡還遇到幾個她在學前班的外國同學。
前兩天,我病得不輕,因為被小兒子從幼兒園帶回來的病毒傳染,上吐下瀉得很嚴重,當我全身虛脫、肌肉痠痛地躺在床上休養時,我丈夫提議我到醫院看病,我立刻拒絕!因為魁北克的醫療體系品質非常差,等候看病的時間可以高達三天三夜〈請參閱部落格文章「等到死的急診室」http://anabel777.pixnet.net/blog/post/234553487〉而且醫療從業人員的態度非常惡劣〈請參閱部落格文章「惡名昭彰的Verdun醫院」http://anabel777.pixnet.net/blog/post/348177749〉。
回首過往這幾年,當孩子腹瀉時,看病的情形總是我帶孩子排了好幾個小時的隊,終於排到醫生後,醫生只說回去多喝水、多休息、不用開藥,盡量少吃東西,真的餓的話,只要吃點蘇打餅乾就好,因為病毒引起的腹瀉是沒有藥可以醫,抗生素是用來對抗細菌,而不是病毒!
我想,我去看病的結果就是這樣,但是我看病的機會成本更大,如果我連夜趕去掛急診,肯定是等一整晚,隔天早上兒女和丈夫上班的schedule都被我耽擱了,太不划算了!不如自行待在家療癒。
這陣子台灣八仙塵爆,台灣有許多人對台灣的醫療從業人員撻伐,我看了極端憤怒,因為台灣的醫療人員真的是很棒的!台灣人可能沒出國定居過,不懂得珍惜台灣的醫療體制,你們來住住看魁北克,你們就會宇宙無敵珍惜、愛惜台灣了!
我們只有一個台灣!請在這片土地上的人互相珍惜,別以為出國後,會遇到更好的人!不可能的!外國人的社會就是走「冷淡風」和「自私風」,綜觀這片地球上的人類,相信我,我們再也找不到比台灣人更親切、更有人情味的民族了!
請不要隨著媒體起舞而亂罵醫療人員,媒體要作文章,因為要收視率,台灣的是非對錯不能被媒體的收視率給葬送埋沒掉!請大眾拿出智慧來抵制這群嗜血且沒良知的媒體!請大家給台灣的醫療人員多些打氣,我們的健保品質真的是世界最棒的!請大家愛惜這群偉大的醫療從業人員!
在我還沒定居國外前,我對魁北克的想像就是美國大西部那種一望無際的原野,好似人在自然環境中不僅能天寬地闊地盡興徜徉!更能暢快地飆車一番!直到我在蒙特婁落地後,我發現我對國外有太多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
舉例來說,Pont Champlain〈香檳橋〉就是蒙特婁市民心中永遠的痛。夏天修橋鋪路,真的是「修橋鋪路」!因為冬季被大雪覆蓋的橋面,被剷雪車的鏟子用力地鏟過,柏油路面變得很脆弱,一旦有負重極大的卡車輾過去後,路面可能馬上就凹陷一個大洞或是表面碎裂開來,這時候其他車子再開過其上,更加速柏油路面崩壞的速度。
冬天也是堵車,因為鏟雪車把大雪推到路邊堆積,路面從三道變成兩道,有時甚或一道,當然車流量也變得異常緩慢了。
...........................全文請見 綺莉思散文集"暖暖心光" https://readmoo.com/book/210163794000101
最近女兒學前班已經開始放暑假,6月23日最後一天上課,6月24日是魁北克的省慶,也是放假日。
我幫她報名的summer camp從七月六日,下週一開始。從六月二十四日到今天,已經過了一週左右,女兒這幾天都是我的跟屁蟲,害怕她整天待在家只是看電視,於是我天天換不同的遊樂園帶她去,如La Ronde遊樂園、Parc du soleil〈室內遊樂園〉,南岸的Champlain mall、downtown的St. Catherine街的大小店面以及地下街,當然還包括各大小餐廳。不論我們母女倆當日遊了多少里程數,大約下午三點多也總得踏上歸途,我還有個小兒子在CPE等著我接、家裡還有很多家務等我去作,但一回到家,我每半小時都會被女兒再度詢問:「我們等下要幹嘛?」
這時我就覺得小孩上上summer camp也好,因為有同學和她講話練法文和英文,待在家的話,除非家裡有請傭人或保姆,媽媽才能專心地陪孩子玩遊戲、閱讀或參與活動。所以我就想起當初我推薦大家讓孩子去summer camp〈請參閱部落格文章『如何幫孩子選夏季安親班?』http://anabel777.pixnet.net/blog/post/418226488〉,真的是良心的建議,我以全職媽媽的經驗分享給大家,媽媽的體力有限,也是需要一點空間喘口氣的。
今天,七月一日是加拿大國慶,可惜的是魁瓜不慶祝國慶日,因為他們自翌為魁北克人,不是加拿大人,所以七月一日絕對不會來慶祝加拿大的國慶,他們反而將這天定為魁北克的搬家日。
許多外國人都是在外租屋,魁北克的年度租賃契約是從當年度七月一日到明年六月三十日,所以昨天六月三十日就是租賃契約的最後一天,今天七月一日租客就得紛紛忙著搬家,大街小巷裡處處可見搬家的卡車,和那被扔丟出來的廢棄物及大小垃圾袋,魁瓜就是用這種方式度過每年七月一日的國慶日,套用一句廣東話:魁瓜就是這麼「反骨仔」!
許多華人移民即使孩子在魁北克出生長大,從小就讀的CPE、小學都是全法文的環境,中學則花一年五千元加幣就讀英文的私校,然後大學就是申請McGill、¢oncordia或是其他省的英文大學。
我剛到魁北克的時候,對此現象很不解,因為這些孩子法文那麼流利,念法文的college豈不方便?為何要念英文的呢?
經歷這段時間的觀察與探訪,我終於明白真正的原因了。
主要是以下幾種原因:
註:此篇文章刊登於2015年9月號的皇冠雜誌,2017年6月22日 第551蒙特婁當地報紙「七天』的「綺思堂』專欄〈綺莉思的報紙專欄〉。
夕陽餘暉從飄盪的紗質窗簾間篩漏到琥珀色的波斯地毯上,晚風清舒,滿室馨香。經典卡通「藍色小精靈」正在電視機裡播出,我端坐在餐桌前,眼看許多藍色小精靈一路被壞蛋賈不妙追著跑。我不敢掉以輕心,連呼吸都變得輕柔,依舊不忘注意著電視機前鄰居兩個孩子的動靜。
我的埃及鄰居是虔誠的回教徒,這天她邀請我到她家茶敘,正巧碰上她祈禱的時段,她套上回教徒女性慣用的白色頭巾,面向窗外站立,她以食指在額頭與左右肩膀點觸後,開始一連串的跪拜祈禱,祈禱其間我曾見她跪坐在自己的大腿上,口中念念有詞,同時食指在大腿上規律地拍打著,然後五體投地,恭敬地磕起頭來。她沐浴在暖韻鵝黃的夕陽中,周身隱隱散發著光環,靜美而殊勝。
...........................全文請見 綺莉思散文集"暖暖心光" https://readmoo.com/book/210163794000101
前三週,我的朋友Mandy〈化名〉請我載他一道去學校接孩子,他的丈夫上大夜班,傍晚五點多都得開車去上班,Mandy家唯一的一台車被丈夫開去上班,於是情商我載他一程到學校接孩子。
在車上,她對我訴說職場上發生的大事,他們麻醉科的某位男性麻醉師在當日下午,被發現昏迷在醫院廁所裡,身旁遺留有用過的針筒。
「其實這個麻醉師吸毒的事情,我們同仁之間都知道,主管也知道,但都不做出處置。」Mandy故意湊近我身邊說:「這個同事每次都流汗流一大堆,大概這就是吸毒的後遺症吧!據說這次發現同事OD昏迷後,主管立刻報警處理,同事目前尚未甦醒,躺在我們工作的醫院病床上。」
「你們自己是麻醉師,應該很懂「麻醉藥品」的威力和危險,怎麼還身陷其中,不可自拔呢?」
「Because drug is good! It makes you fly!」Mandy用一副老大姊的姿態回話,我覺得這很像好萊塢電影明星的下場,一票明星不是都OD死在自己家中浴室嗎?
「有人質疑主管為什麼不之前就警告這位同事,主管還說,我們麻醉部這麼多同仁才一個吸毒,據說醫生裡有四個take drug,所以我們的ratio not too bad,不需要特別處理……」
我聽聞過有些人在移民魁北克前,就先請居住在當地的朋友或是移民公司幫忙看房子,然後請他們傳房子的照片,決定要不要買這棟房子,或是請朋友或是移民公司代為向賣家交涉,通常這樣的做法都會出問題,不是買到特別貴的房子〈移民公司會要賺一手〉就是買到很不合意的房子。
所以建議當你到魁北克,最好先在市中心〈downtown〉或附近租公寓〈租大樓公寓的好處是管理費用都是房東承擔,房東負責出席住戶會議,房客完全什麼都不用管,東西壞了,直接通知房東修理,會減少許多和當地工人摩擦交涉的機會,對於一個新移民來說,這是相對有利的環境,人生地不熟,找工作賺錢、適應當地的學校生活的壓力已經很大了,再被鄰居或是當地這些房仲刁難或找麻煩,心情會超級無力與低落的,我不建議大家經歷這樣痛苦的過程。〉
最好也不要租獨棟的房子〈房租又貴,還得要遵守社區的規定,得除草,除草可是很耗體力,又磨耐心的事情,如果請人除草,又是一筆長期開銷。〉
我的好朋友移居到溫哥華時,中間有一段過度時期是她在魁北克的房子正在賣,但還沒賣出去,於是後院和前院的草都沒除,她的墨西哥鄰居寫信給蒙特婁市政府檢舉她,於是她人在溫哥華,還收到魁北克政府的警告信,警告她不除草的話,就要開她罰單。
她鄰居檢舉她的動機是什麼呢?原來她鄰居也要賣房子,怕她的草地不除草,會影響她的賣價。這又是老外自私的明證啊!
居住在市中心的好處是方便與社會脈動接軌,而且容易交朋友,交朋友才有社交圈,才能從這些社交圈中得知許多當地有用的生活訊息。如果你想買房子,建議一邊租屋時,一邊四處約房仲看房子,這樣的做法比較從容不迫,而且也能從朋友那裡打聽一下有無好的代書可介紹〈在魁北克置產,可靠的代書很重要,因為是代書經手買賣契約和幫你查清物業的產權和保障買家的權益,所以都是買家找代書,千萬不要讓賣家找,畢竟到頭來代書費用是買家要出的,買家自己找比較能掌控預算和控管代書品質。〉
這學期修的兩堂數學課微積分和線性代數,兩門課的老師都是俄羅斯人,有一次我上完線性代數的課,走去微積分老師授課的教室守候,想問微積分老師一些問題,不經意地看見兩門課的老師很親切地以俄羅斯語聊天,就像老友般熱絡。
私下探詢微積分老師,才知道他們都是烏克蘭人。
有一回,微積分老師請假,代課老師也是系內的烏克蘭人。我發現這所學校的數學老師都是移民,沒看過魁瓜,真正母語是英文的老師只有兩到三名白人男教師。如此有趣的現象勾起我的好奇心,於是我上網隨意查詢,發現有個網站叫rate my teacher,上面有一大排列表寫著McGill大學、Concordia大學、Dawson college、Vanier college以及其他學校的老師們的評價,都是學生上去寫的。
有一個暱名是Linda的說,他很受不了我的微積分老師的俄羅斯口音,另一個John則回覆說:「基本在Concordia 大學的engineer系裡的老師全部都是外來的,口音一大堆,這個微積分老師的口音已經算很讓人聽得懂的!」我看完這些評論,心裡覺得選擇回去大學修業真是再正確不過的事情了!
因為平時受夠我這條街魁瓜媽媽的白眼了,真希望趕緊和一些移民同類們在一起,而大學裡能容納這麼多不同口音、不同背景的老師,可見學風兼容並蓄,感覺是個「正常」的地方!
我能有這樣的感觸,足見平時這裡的魁瓜給我的「震撼教育」有多強烈啊!畢生難忘呢!
大約三週前,修女島的第二間小學發出一項大通知。
事發當天早上我送完女兒上校車後,原本該一哄而散的魁瓜家長們群聚在一塊兒,似乎在「密謀」些什麼,我與他們向來沒有私交,所以我逕自走回家。我的埃及鄰居Mandy〈化名〉則留下來與他們商討。
後來Mandy對我轉述:「今天修女島第二間小學的校長寄email給家長們,告知以後第二間小學的上課時間改為早上八點半,這群家長們覺得學校沒有開會找家長們一起來商討,故非常憤慨,覺得至少應該讓他們參與討論,他們打算找校方抗議,而且第一間小學的上課時間依舊是早上八點,第二間小學改為八點半,就是為了避開早晨的尖峰時段,怕兩所小學都擠在八點上課,整個修女島的交通會癱瘓,因此第二間小學就改為八點半上課。」改為八點半是好事呢!這樣孩子不用這麼早起床,只是下課時間也會晚半小時,因為每天上課時數兩間小學都得等同。
Mandy補述:「麻煩的是,因為安親班的老師人力不足,所以第二間小學在早上八點半以前是沒有安親服務,就算小孩早一點送去,也是沒有人看小孩的。」
說明一下,這裡的小學是在第一堂上課鈴響之前,就把孩子關在校門外的戶外活動區,遠遠看就像是放牧業,原野上一堆孩子被「畜牧」著,只有一個安親老師遠遠地看著大家,真的是「放牛吃草」形式,我一直很疑惑:「這些老外一向都喜歡以『人道』自居,又標榜很愛護孩子們的權益,為什麼會任由孩子們被這樣對待而不吭聲呢?」我定居國外,經常都有這種矛盾的感受,覺得老外口號說的一些話,在生活中常常沒落實或觀察不到體證。
當我得知「沒有安親服務」時,我靈光一現,已猜測到這群老外家長們的動機。他們「貌似」團結,其實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暫時團結在一塊」,他們真正的目的是「對校方施壓,必須讓第二間小學早上有安親服務,家長上班才不會遲到,也不用擔心孩子沒人顧」。我完全不擔心這點,因為我是全職家庭主婦,這條街其他魁瓜媽媽都是職業婦女,她們自然有這層困擾。
這學期我開始回鍋college當學生,修習微積分和線性代數這兩門課。目前已經發回第三回微積分考卷,從老師發回第一回考試的考卷時,老師的做法就非常勁爆!她居然一進教室,就把一大疊考卷放在第一排的桌子上,說:「考卷都在這,你們自己來拿吧!」
天哪!那不是全班都可以看到你的成績?當大家在翻找考卷的時候,一定會「順便」看到別人的成績,這裡的人不是都很愛講究privacy嗎?老師為何任由學生的成績攤在眾人眼前呢?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難道老師也為了公平起見?例如老師整學期都不念名字來發卷,這樣一來,就無法得知每個學生的名字,改考卷的時候,就不會有偏私,反正他誰都不認識,以證老師批卷的公正性嗎?
之前我曾經在college修過物理和化學的課程,這幾門課的老師發考卷的時候,都是依照分數高低來發卷,分數最高的都是第一個發,依次往下發卷。這種發法真像重溫童年啊!我的小學、國高中階段都是這樣熬過來的呢!老師發卷肯定是從最高分發到最低分,尤其我的小學階段是還能允許體罰階段,往往老師發卷發到一定程度後,接下來走向講台拿卷的孩子可能就會被用木板打手掌心幾下,表示考試成績不理想,下次必須多努力了!時代不同了,現在台灣的教育已經不能再體罰了!
所以可能是數學系的老師都這麼「無為而治」吧!不在意學生的名字、不在意學生的成績,化學系和物理系老師可在意得要死,誰考得高,老師都想認識一下!
由於本人臉皮比較薄一點,雖然我目前的線性代數和微積分的兩次考試都是滿分,我依舊想低調一點,於是我急中生智,當老師啪一聲地把一大疊考卷扔放在第一排的桌上時,我都等同學先拿,等同學都回座散盡後,我才姍姍來遲地從那疊卷宗裡拿回自己的考卷,這樣全班其他同學都不會知道我叫什麼名字,也就無法去偷翻找我的考卷了!
哈哈哈!這種做法大概就是一種心理安慰吧!真是鴕鳥心態啊!
最近比較少寫部落格,因為我忙著在college修微積分和線性代數兩門數學課。這學期的期末考就集中在下週和下下週。
至於今天能夠偷閒上來寫一些文章,因為這兩門課才剛考完第三回考試,這裡的數學課一學期共有三次大考,外加一次期末考。坦白說,有些考累了,目前還沒有讀書的心情,趁這個機會休息一下也好。
其實在台灣,我在大學時期念的是文科,在台灣從來沒有修過微積分,遙想我當年的那個年代,我們是高二的時候就分組,分第一類組、第二類組、第三類組,所以選文組的話,就是第一類組,高二就再也不用接觸物理、化學,數學則是比理工科簡單多了。微積分我是從來都沒學過。
然而這回在加拿大的學校修微積分能夠立即上手,這都得歸功於我的國中老師、高中老師,這些老師們都是我的恩人。我能夠在出校園多年後,再次在加拿大回鍋當學生,而且是修習我從未修過的微積分,還能考出不錯的成績,這都是中學時期打下的基礎,當時的基礎能這麼紮實,真的要感謝我所有台灣的國中和高中老師們,而且我很幸運地遇到的老師都很嚴格,因此年少時期被要求過,現在這把年紀回學校讀書,一碰到學校那些函數、有理化等方法都還能深存我的腦海中,我很感謝台灣的數學教育,所以請不要一直說台灣的教育不好,以我曾在台灣和加拿大兩地的求學經驗相比,我摸著良心說話:台灣的老師們還是很棒的!
通常從每年三月份開始,在蒙特婁公立小學的前台、大門門房或者是社區圖書館中心都會看到許多廣告單和小手冊,這些小手冊都是夏季安親班的廣告,或有社區辦的,或有私人辦的。
我用「夏季安親班」形容,而不用「夏令營」這個詞,就是讓台灣家長有所區別,這些課程其實比較接近安親班的形式,上課時間通常從早上九點或九點半,直到下午五點半或六點。
但是這些安親班的服務沒有台灣的安親班好,蒙特婁的安親班不包午餐、不包點心、不包飲水,所以家長必須每天把孩子送去的時候,都是大包小包,要幫孩子準備兩份點心〈早上一份、下午一份〉、午餐〈之前我朋友的孩子參加修女島的網球俱樂部的「運動營」,因為運動量很大,男孩子中午的飯盒都抱怨吃不飽,所以家長有男孩或食欲佳的孩子,記得增加午飯的飯量。〉、兩瓶左右的礦泉水量〈因為這是標榜全運動的安親班,孩子每天流很多汗,網球俱樂部雖然有免費的飲水機,但是孩子眾多,喝水時間常常一堆人在飲水機前排隊,要排很久才能喝的到水,所以最好自己準備水壺或瓶裝礦泉水。〉
安排「安親班」的小技巧:
移民魁北克將近七年的光陰,七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時光,這是與十年接近的時間段,試問人生可以有幾個十年呢?我在這樣感覺不漫長,但假如我享壽七十歲的話,七年幾乎耗掉我十分之一的生命,我最強烈的感受是什麼呢?
最強烈的感受就是「變形」,不論時間、空間、一景一物、甚或人際關係都是變形的。
最具體且人人有感的「變形」存在於唐人街的中國菜,不道地的宮保雞丁、不正宗的麻婆豆腐、不可口的菠蘿蝦球等等,這裡的公車車體廣告有句很流行的廣告語:「You are what you eat!」大概真有幾分道理吧!此處的同胞們大約吃多了當地不純正的「變形」中國菜,這裡的同胞也逐漸變形了!並非電影裡才有「變型金剛」,我也常在生活裡遇到「變形同胞』!
「變形同胞」的外表與我們無異,但內心世界與價值觀卻是天差地別!因此在這裡交朋友常常有挫敗感,例如拿台灣那套交友形式套用,就會發現每次都是你大方對待對方,對方卻不領情,甚至也不會釋出半點善意,故事的結局感想就是:「原來我當人家是同胞,人家當我是傻逼!」
那就入境隨俗吧!用老外那套交朋友吧?但我實在不適應老外那套交友模式,對我這種土生土長的台灣人而言,太不盡情理,且覺得與人交往得沒滋沒味,無痛無感的!這樣的交往有意思嗎?不如在家看韓劇或陸劇吧!
我不是唯一有此感想的人,我曾探問其他國籍的移民們,他們亦心有戚戚焉,往往都是同胞陷同胞於不義,坦白說,魁瓜冷淡就冷淡,但不會對新移民打著壞主意,因為他們在這裡有根,有歸屬感,有家人朋友的奧援。反觀老移民們因為在蒙特婁窮久了、窮怕了,又一直沒有打進這裡的主流社會,就像浮萍無依無根,無法用正當手段賺錢,只好對新來剛到的新移民打著壞念頭。
註:本文刊登於第 743期 皇冠雜誌 〈2016年1月號〉
萬聖節後,雪花未飄落,但蒙特婁市的寒意明顯轉濃。
每年在此時節,我們這群志工一肩承擔採買與烹煮食材的費用,到Columba House發放熱食,一轉眼竟有三年光景。
衣著清素的少婦手牽著三歲兒子進入屋內,以兩元加幣購買餐券,換取一頓熱食,餐券所得全數轉交這間服務低收入戶的社區中心。免費的餐食更像施捨,付出兩元加幣的代價後,他們是有尊嚴的消費者。
香濃的牛奶蔬菜湯熱騰騰冒著熱氣,廚房的氣窗起霧了,我憶起每回駕車經過鬧區市街時,一群街友穿梭在車陣裡乞討,但無數緊閉的車窗令他們洩氣,他們得賠上多少笑臉與客氣才能換得兩元啊?
我忙著發餐,不忘與街友親切道別,我目送他們歡心安足的離去背影,初冬暖陽下的這頓熱食不僅暖胃、暖人,更暖心。
夢蘭回台灣後,馬不停蹄地照著兒女與丈夫開出的採購清單在台北市區的大街小巷內採買。三週後,當她推著滿滿一箱藥品與零嘴的兩箱皮箱到達蒙特婁的機場後,丈夫照例要加班,無法到機場接她。她順手招了一輛計程車返回家中,當她轉動鑰匙孔內的鑰匙後,一推開大門,一陣刺鼻的大麻味滿室飄散,嗆得她鼻水和淚水翻湧而出。敬方赤腳,如尊臥佛般地側臥在那片有美好夜色的落地窗前吞雲吐霧,在雲彩繽紛的天幕邊際,恰巧一群加拿大雁成V字型飛過。
夢蘭知道罵了也沒用,該說的她都說過好幾萬遍。她望著敬方的背影,恨恨地閉眼深吸一口氣,嚥下喉頭的那股不甘心,並將生活裡所有的不滿、悲哀、憾恨都往肚裡吞,然後她以盡量平靜的口吻對敬方說:「我回來了!你要我買的東西都在皮箱裡……」兒子僅僅不屑地瞄了她一眼。
她退出客廳,轉入女兒房內問:「今天你要去嗎?」女兒書瑜的筆電正播放時下當紅的韓劇,她正低頭滑手機,查看臉書的動態更新,對母親的話語恍若未聞。大約是長途飛行令夢蘭的理智昏沉恍惚,她感到大腦還在休機狀態,一時間找不到適當有力的話語說服女兒,她索性放空,轉回主臥室。
她打開衣櫃門,在櫃門內側的全身鏡前發愣了一陣後,在衣櫃內挑出一套黑色緞面連身洋裝,從頭往下套,然後穿套上黑色絲襪,待她再抬頭,竟瞧見鏡中人已然淚兩行。她旋入浴室內,盥洗一番後,補上淡妝,將萬千煩惱絲挽成一個髮髻,並且仔仔細細,前前後後都噴上定型噴霧,然後再拿細板梳子把幾根散落的髮絲珍重地往頭上梳回。
她在暴雨狂風中踏著黑色圓頭高跟鞋出門,空氣中混著一股濃濃的、青草地上的腥土味,她頂著黑傘步行到離家三個路口遠的公車站亭內候車,準備出發到目的地皇家山。
今天這樣的場合,她最不想單獨前去,可是她人生的死局太多了!她突然懷念起好多事情,懷念小時候媽媽還在世的時候,媽媽摟著她坐在巴拉圭家門前的搖椅上,一起唱台語兒歌和順口溜的時光。她也懷念書瑜小時候,她搭地鐵送女兒上幼兒園,當她邊摟著女兒坐在地鐵的座椅上,都會悉心教導她法文字母和數字。她也想起小時候和弟弟妹妹起個一大早,一塊兒從橋頭市趕搭公車到巴西的超市買美國進口的電動模型車和巴西牛肉,然後他們會一起為了要坐有冷氣的公車,還是沒冷氣的公車,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最後一定是丟銅板決定採用誰的提議。她還想起周立,甚至還想著:如果她現在和周立還在一起,是否一切會有所不同呢?夢蘭想著想著,思緒膠著在過往美好的回憶裡,不知不覺中,雨幕朦朧了她的視線。
這是修女島小學失物招領的地方,就在家長接孩子的Service de garde的路口處,每天去接孩子都會和這些失物招領的東西打照面,學校的作法很自由開放,也不整理,直接一大堆丟那,家長都要自行翻找,就像在百貨公司的花車裡面挑減價品一樣。
2014年12月19日是小學最後一天上學,學校就下通牒:如果這些失物在12 月17日之後還在此處,一律都要捐到慈善機構去。
昨天中午和我遠從溫哥華回來的朋友Peter〈化名〉聚餐,他談起在溫哥華上教會的經驗。
Peter去的教會是台灣靈糧堂,由於剛從蒙特婁搬到溫哥華,他在溫哥華很寂寞,於是想上教會交交朋友。他對我談起聖經上的事情:「聖經的內容寫著,反對『放貸』這項職業,禁止基督徒們做放貸的工作,但是古代的猶太人是很被歧視的〈因為聖經上曾經提到,出賣耶穌的就是猶太人,就是這句關鍵的話語埋下日後猶太教與基督教眾多分歧與對立,基督教認為猶太人唯利是圖,連自己的信仰這麼重要的價值,都可以出賣,所以很鄙視他們!〉許多工作都不能做,於是腦筋就轉到放貸,然而聖經上又反對啊!於是猶太人重新自我解讀成:『聖經上說,反對我們借錢給自己的子妹們,所以我們借錢給「外面的人」〈意思就是「異教徒」〉就可以了!』」於是在遠古時期,「放貸」就是猶太人獨佔且世代承襲的職業。從這點大概可以推出,猶太人一向都是把錢看得很重的族裔,所以他們某些教育下一代的觀念和華人很像,例如「努力賺大錢」、「好好讀書,將來才能找到好工作」、「要多存點錢,以應付未來的急用」等等,你瞧!這些不就是我們的父母長輩們常常對我們耳提面命的叮嚀和教誨嗎?
我生平第一次聽見關於猶太人的二三事,是我大一上史嘉琳老師的英文課時,老師有次閒聊提起:「猶太人其實很多地方和中國人很像!」我當時只是懵懂的小大一,我只把這則訊息當成生活中一則雲淡風輕的訊息短打聽過就算了!而今我住在蒙特婁這些年,接觸到不少各樣背景及各式文化的人群,我把觀察到的猶太人現象,一一和華人的習慣比對,才知道老師所言不假啊!
又一例,猶太人和華人一樣,都對「吃」很注重,而且喜歡請人吃東西,來表達友善。就像我們,常常和朋友出門,會請朋友吃頓飯來表達彼此的友好關係,或是自己生日的時候,會帶個蛋糕或小餅乾到辦公室請同事吃,來促進雙方情感交流。無巧不成書,這些行為都是猶太人會做的社交行為。
我丈夫亦曾對我分享他的「猶太經驗」,他曾有個客戶是猶太人,客戶經營的公司內的員工全部都是猶太人,就算某個猶太人能力不好,可是他是老闆娘的表妹或堂哥之類的〈這不就也像華人文化嗎?裙帶關係或是親戚關係是社會關係裡,最重要且最被需要維持的一層關係!〉老闆還是會錄用,不錄用的話,這些話傳到江湖上,會被說成這老闆忘恩負義,猶太人還不幫猶太人!那麼這位老闆就會被一眾猶太人唾棄!所以從這點來說,猶太似乎又比華人團結,因為猶太人不賺自己人的錢,他們都去賺外族或異教徒的錢,然而蒙特婁許多華人都是回過頭來賺華人的錢,賺錢的市場打不進外國人的市場。
Peter說:「而且我懷疑我以前咖啡館的那棟大樓可能是猶太人的集團的!」因為他曾有個約莫十七八歲的白人男孩員工,很喜歡上班的時候亂打屁,有一回這個小男孩在早晨八點多,在滿室排隊的顧客面前,就禍從口出地冒出一番令猶太人反感的言論:「我們這棟大樓一定是猶太人的,因為電梯裡的樓層按鈕沒有『13』這個數字!猶太人是最迷信的!他們最不喜歡13這個數字!」大家都知道好萊塢那部經典老電影:「十三號星期五」吧!這部電影的中心概念就是建基在13是個不祥的阿拉伯數字,所以這部電影的劇情並非空穴來風。
傍晚時分,我接到朋友的來電:「你有收到修女島學校發的問卷調查嗎?那張問卷調查的背面畫著第二間小學的校區劃分,我們的小孩都被劃分到第二間小學,以後不上第一間小學。但是我不想去第二間小學,不知道那裏的老師好不好?」
我回覆:「第二間小學好不好,只有天知道,因為現在小學還在最後的建蓋過程,老師也許還在應徵中,也不知道是誰。現在我們只要考量交通問題,第二間小學離我們這麼近,以後走路就可以到,不用再等校車,也很好。」
由於加拿大是社會主義,基於社會主義的公平原則,資源必須盡量平均分配給每個人,所以教育普及,但每個人能分到的資源有限,所以這裡的教育不如台灣人想像得那麼精緻〈小學教育有些服務和措施讓我覺得有些粗糙〉,我反而覺得台灣某些小學治學比這裡嚴謹,例如復興中學、竹林小學、及人小學等等,我記得小時候念書,班上的才子才女比比皆是〈但這裡的小學卻不見此等榮景〉,台灣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付出和投資很多,加拿大的外國家長反倒沒有投注那麼多的金錢和心力,最常見的僅是學學冰上曲棍球、游泳、下象棋之類的,會學樂器的家庭並不如台灣多。
去年2014年夏季時,我紐約的朋友向我分享一則好消息,她兒子小學畢業,得到總統獎,獎狀上面還有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簽名喔!這就像我們在台灣的小學畢業時,全班第一名的是拿總統獎,接著依次拿的是市長獎、區長獎等等。我第一時間為好友開心外,更迫不期待加拿大的小學也有總統獎,那就會是我們全家努力的目標了!我反問丈夫:「你以前在這裡讀書,小學畢業時,有總統獎或總理獎嗎?』我會特地提到總理獎,因為加拿大是國會制,只有總理,沒有總統。
我丈夫答:「加拿大根本沒有這樣的獎,當然也沒有總理獎!』從這個case,我們就可以知道加拿大社會主義的與眾不同,因為不想搞「特別』,所以每個孩子都同一而論,不會特地灌輸孩子「出類拔萃』的特別優異概念。
台灣的教育制度比較偏向美國的教育體制,據說加拿大沒有精英教育,更沒有資優班,例如我紐約好友的兒子數學程度超越同年級,他上數學課時,會被帶到另一間教室,與其他幾位出色的同學一起上課,學校會特別為他們設計一套課程,就是所謂的「資優班』。這在台灣以前的教育體制裡也存在過,至少在我的年代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