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居住的社區特色是環境清幽,公共運輸發達,距離市中心大約二十分鐘的公車車程,腳踏車車道和行人步道規劃完善,島上總計有六個大大小小的公園可供居民遊憩,圖書館、兩座戶外游泳池、小學一應俱全,此處儼然是個生活機能健全的社區。女兒沒上托兒所的時光,我常推著女兒的三輪車,帶女兒泡在住家附近的公園裡,當她玩累了,喜歡懶洋洋地膩在我的身上,我們鎮日躺在草地上,呼吸著混著泥土、青草味的新鮮空氣,享受暖身但不刺眼的陽光!那是我們母女的甜蜜時光,也是我和社區媽媽們密切交流的初始階段。

我的鄰居詩晴,就是社區媽媽一員,我們建立友誼的社交活動就是一帶起孩子到公園玩耍嬉戲。有一次,她關切地詢問托兒所的情形,我聊起學校不餵小朋友吃東西的情形,她說:「我兒子上幼兒園後,老是生病!尤其學校帶他們去上游泳課,情況更嚴重!」

「為什麼上游泳課會老生病呢?」女兒的托兒所礙於園區無游泳池的設備,並沒有安排游泳課程,我當時很羨慕詩晴的兒子可以上游泳課,畢竟多運動應該會強身健體啊!

「因為小孩從游泳池上來後,老師不會幫他們擦身體、穿衣服!我兒子昰新生,不知道規矩,都坐在那裡等人幫他穿,結果老師那天打電話給我,問我是不是都沒有叮嚀我兒子得自己料理這一切!」詩晴有點無奈地回應。

「我先是一愣,心想:三歲的小孩要怎麼自己處理這些事情?我反問老師:『其他同學都是自己擦身體、穿衣服嗎?』」詩晴模仿當時電話上的口氣,企圖在我眼前還原真實情境。

「是的,其他小朋友都知道一爬上游泳池邊,要自己用毛巾擦身體、然後進到更衣室換衣服,準備跟老師回教室。」學校老師理直氣壯地回答詩晴的問題。

「我當時聽了,一是著急,都沒教我兒子這些事情,二是擔憂,學校都沒告訴我要這麼做,我現在要怎麼補救呢?」詩晴講到情急處,眉頭都皺成一團,不難想像接起老師電話時,她心中充滿多少不解和震撼!

詩晴喟嘆地道出:「我兒子就是因為穿著泳衣,在游泳池邊坐太久,才受寒了!」

聽她分享完這則經驗,我有些瞠目結舌,想當初其他家長應該也被學校「提醒」過、經歷過這樣的煎熬吧!所有新生在開學第一天對學校規矩都瞭若指掌嗎?絕不可能!

「上一回我兒子又被指正不會摺被子,老師叫我在家得教他如何摺被子,老師還對我提醒:「他已經四歲了,應該要學摺被子,我現在可以幫他摺,但是一個月以後,他就必須自己摺。」」我們都錯以為外國教育會比較寬容,萬萬沒料到,這裡是類似軍事化的教育……

「我感覺老師打給我,是要提醒我是個「問題家長」!因為我沒有把孩子教好,就帶給老師!」詩晴有些委屈地下了結論!

這真是很大的思考邏輯落差,我們覺得送孩子去學校學東西,讓老師教孩子,沒想到這裡的老師反過來責怪我們沒有把孩子教好,就送去學校,還真妙!

乍聽之下,這些老師講的話,似乎少了點愛心和人性,而我的感想是小孩學習這些生活技能應該是件歡喜的事情,試想:我女兒如果三歲就能自己吃飯、穿衣穿襪,四歲就會摺被子,這樣的孩子誰不喜歡呢?

然而反面思考:讓小孩獨立固然是件美事,老師不是還得在旁邊看顧著孩子們?不能直接放手什麼事情都要三歲小孩做,如果三歲小孩什麼都要會,請問你們這些老師的存在有何意義?這些外國老師的作風是否有些想偷懶、不負責任的嫌疑呢?

以前在大學時,讀一些幼兒的心理教育理論,都有個先入為主的概念:國外的「幼兒教育」是先鋒、應該都很有「愛心」、理念也值得我們學習,然而女兒剛上這裡的托兒所,我所感受到的這些種種文化差異,讓我相當不解、無法接受,也不能適應,一度讓我對這裡的托兒所觀感不大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