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這部電影「歲月神偷」,由任達華、吳君如主演,故事描述香港六零年代,一對修鞋匠的家庭如何在當時的社會變盪中,樂觀堅強地討生活,套句廣告詞,是部讓人笑中帶淚,看完後,內心留下淡淡惆悵的劇情電影。

    這戶人家姓羅,羅爸爸是個憨直木訥,個性不懂轉彎的老鞋匠,他的大兒子進入當時最優秀的私立英文中學就讀,扛起一家生計的羅爸爸,不論日子再艱難,一定月初把昂貴的學費交到大兒子,深怕孩子遲交學費,會被同學看不起,小兒子大耳牛和大兒子差八歲,在戲裡是個鬼靈精怪,很street smart的孩子〈我個人懷疑這個小男孩就是導演小時候,而這是導演的成長故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當英國警察向鞋匠要保護費,不給的話,就不能在街上開鞋店,羅爸爸是死硬派,因此保護費價碼和英國當差的談不攏,當羅爸爸在一旁忙作鞋兼生悶氣時,英國警察將羅小弟〈大耳牛〉拉到一旁,和他說了許多具有種族歧視和殖民帝國欺壓人的話,「在香港,英文比中文還重要,中文不好,你就沒得撈!」、「你家的『羅』怎麼英文譯成LawLaw是法律的意思,香港哪裡有法律?」、「『羅』應該譯成Low,這樣才有得撈啊!」,他又詢問大耳牛會背英文字母嗎?大耳牛答:「我會!」,警察嘲笑地說:「要能倒背英文字母26個字母,才叫英文流利…」接著哈哈大笑,揚長而去。這些都令我歷歷在目、言猶在耳。

殖民地的人民面對歷史變遷,或許都背負著較沉重的包袱,就像台灣人和香港人,面對歷史、對待同胞、看待外族,心中常有份複雜又難於言表的情結,關於這樣的情感和歷史背景,令我聯想到我前幾天讀到「聯合文學第二十七卷第四期」,有一篇文章「小故事大哲理─淺談寓言」,作者是馮品佳,她提到牙買加女作家Erna Brodber的小說「魔奧(Myal, 1989)」,主要提到大英殖民帝國曾唆使殖民地當地的作家寫一些寓言故事,要殖民地人民安分守己,好好被統治!有興趣的朋友,可找到這期聯合文學閱讀研究。

電影播映完畢,卡司表打出來,赫然發現導演是羅啟銳,而他的「羅」譯為Law,不是Low,我才不禁聯想到:難道這部電影是導演自己的故事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綺莉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