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讓疲勞的眼睛休息一下,也可以用聽的,聽以下這則podcast:
https://anchor.fm/chilis/episodes/_-etg22v
在以下幾個網站都能聽到我的podcast:
https://anchor.fm/chilis/episodes/A-touching-Covid-19-Story_-es7o4a
https://podcasts.google.com/feed/aHR0cHM6Ly9hbmNob3IuZm0vcy81MGI3M2Q3NC9wb2RjYXN0L3Jzcw==
https://www.breaker.audio/chilis-story
https://pca.st/5g7rirdx
https://radiopublic.com/chilis-story-GMMbJ4
https://open.spotify.com/show/5Fc2qbBgOJJdgzYBOi0NyG
昨天週五把家務與寫作事項都處理得差不多,今日得空,清晨起床後,做了幾道菜打算送去給我的老友〈她已高齡九十歲〉。事先打電話告知她,她應允可到訪。等我到達,她開門, 驚問:「你是誰?」
我趕緊撤下口罩,驗明正身:「是我啊!你忘記我了?」她的表情迷惑裡融合些尷尬,她原地迷茫三秒鐘,我原地驚楞三秒鐘,然後我再次強調:「我剛剛早上打給你,說我要來,你說可以來的,記得吧?」
時逢魁北克宵禁,雖說當時是大白天,不適用宵禁規定,人民可自由行動,但新冠疫情威力強大,社會氛圍草木皆兵,但凡任何可疑人物與行跡,有些民眾真會打電話舉報警察來開單。
我不想在走廊上被其他住戶誤會,下意識覺得得盡早化解僵局,我就不與她在這話題上打轉,隨即跨入屋內,確認門被實實關好後,心有餘悸地重申:「你還好嗎?你忘記了我的名字?但你至少有感覺你是認識我的吧?」
她點點頭,整理一下思緒後說:「我覺得我認識你,可是想不起來你是誰……」
上次見她,她已需要用walker〈行走輔助器〉在小套房裡移動,連開門都讓來客在門外等個三分鐘,因為她得花三分鐘才走得到門邊開門。
遇到這種真實生活情況,我真的不是將來才會老」,而是「老是持續發生在我身邊的進行式」。
順便來個腦筋急轉彎,讓大家動動腦:猜猜看,這裡的移民大約從幾歲到幾歲之間,是經濟最拮据的時候呢?
答案是五十歲到六十五歲之間。很多攜家帶眷的移民都是三十多或四十多歲來加拿大落地,通常都會帶點錢在身邊,可是很大部分的移民在這裡是找不到像樣的工作,往往是做餐館或體力工作,因此收入都不像以前在台灣的工作好,於是就慢慢步入坐吃山空的困境裡,一路往下來到五十歲左右,經濟開始就會吃緊,因為帶來的錢差不多消耗完畢,又發現這十幾二十年一晃眼,也沒靠當地的工作存到什麼錢,最捉襟見肘的是又未滿六十五歲,無法拿到退休金,所以這段年齡層的人往往荷包很緊。
等到六十五歲開始領退休金〈雖說之前政府有提到全民可能會延後到六十七歲開始領老人金,但目前我訪問周遭的六十幾歲的人,他們回答目前還是六十五歲領〉,又會發現能領到的老人金沒有想像得那麼夠用,就又有點「幻想破滅」的感受,外加之前做的工作的薪水又都不是很高,繳付的稅金相對比較少,甚至是沒繳稅〈很多在唐人街打工或是華人餐廳打工的人都是黑工,勞雇雙方都沒報稅〉,對老人金的貢獻不多,最後當然領到手的老人金很少。
這時候想回故鄉養老又回不去了!因為亞洲社會的房價比較高,靠加拿大老人金也買不到亞洲房子,租房子的話也是一大筆開銷,最後就會因為住的問題搞不定,回故鄉又沒醫療保險,只好回頭死待在冰天雪地的蒙特婁。
這就是我看到許多真實老人案例後,總結出來的情況。
周遭這些「老」朋友的經歷讓我感覺我不是將來會老,而是我現在就在經歷「老」這件事情,好處是我能趁早開始規劃老年生活,不用等到五十歲後才開始謀劃老年生活。
留言列表